112年第1學期-0039 訓詁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考試 | 20 | |
期末考試 | 20 | |
作業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2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安碩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大四必修課程,授課內容主要為古籍注解、句讀、詞義種類與發展、訓詁方法、次序與條例等理論、訓詁實例討論等。使學生將過去文字學、聲韻學、修辭、校勘、詞彙等與訓詁相關領域學門知識加以融會、應用,以提升學生在漢語詮釋上的能力,讓學生在訓詁方法理論有所認識,同時掌握詞語特性,準確使用詞彙,提升漢語使用能力;更進一步,應用訓詁理論與方法發現古籍文獻留存之古義,分辨文獻中的疑難字句,並可嘗試有效解決訓解上的問題。使學生為將來繼續進修漢語其他深入領域研究預作準備;同時也為進入教育領域如語文教學、國文教師等職業,提供所需能力與專長。
課程概述
A班
本課程為大四必修課程,授課內容主要為訓詁方法與詞義解釋相關論題。將學生以往所習文字、聲韻、修辭、文法、文化等種種語文能力聚合起來,增進學生閱讀古籍之能力,並進而能為古籍註解。
B班
本課程為中文系大四必修課程。學生歷經文字學、聲韻學之訓練,已具備相當程度之古漢語知識;通過訓詁學系統之整合,學生將更可以融會貫通具體應用,以解決古今漢語相關之問題。本課程詳細介紹訓詁觀念,並以具體方法與實際例證,使學生瞭解如何運用訓詁。無論對於從事漢語專業研究,或中國文學相關領域研究,以及中文教學,均能產生積極作用。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2
上課時間:二/3,4[A107]
修課班級:中文系4B
修課年級:4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王安碩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二3、4節於上課教室晤談,或課後另找時間
或以電話、E-mail、Line等方式聯繫約定時間晤談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一、專著
1、齊珮瑢,《訓詁學概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2、周何,《中國訓詁學》,臺北:三民書局印行,2005年。
3、周大璞,《訓詁學要略》,新文豐公司出版,1984年
4、周大璞,《訓詁學》,洪葉文化出版,2000年
5、劉又辛、李茂康,《訓詁學新論》,巴蜀書社出版,1989年
6、許威漢,《訓詁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7、郭在貽,《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
8、吳孟復,《訓詁通論》,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9、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出版社,1980年
10、趙振鐸,《訓詁史略》,新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11、陳新雄,《訓詁學》(上)、(下),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12、吳孟復,《訓詁通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13、馮浩菲,《中國訓詁學》,山東大學出版,1997年
14、黃靈庚,《訓詁學與語文教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15、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商務印書館,1939年
16、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谷風出版社,1987年
17、盛九疇,《訓詁與文言文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18、董洪利,《古籍的闡釋》,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盧國屏,《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20、管錫華:《校勘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郭錫良等著,《古代漢語》,語文出版社,1992年
22、張世祿,《古代漢語》,洪葉文化出版,1992年
23、劉又辛,《通假概說》,巴蜀書社,1988年
24、高守剛,《古代漢語詞義通論》,語文出版社,2000年
25、殷寄明,《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年
26、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論述》,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27、徐剛,《訓詁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二、期刊論文
1、王力,〈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王力文集》
2、王力,〈新訓詁學〉,《王力文集》
3、王力,〈同源字論〉,《王力文集》
4、王力,〈古書的注解〉,《古代漢語》
5、王力,〈雙聲疊韻與古音通假〉,《古代漢語》
6、卞仁海,〈楊樹達假借觀箋識〉,《遵義師範學院學報》
7、卞仁海,〈楊樹達的語法觀及其在訓詁中的應用〉,《語言知識》
8、梅廣,〈詩三百篇「言」字新議〉,丁邦新、徐藹芹主編,《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
9、沈兼士,〈右文說在訓詁上之沿革及其推闡〉,《史語所集刊外編第一種》
10、黃侃,〈求本字捷術〉,《黃侃論學雜著》
11、龍宇純,〈造字時有通借證辨惑〉,《幼獅學報》
12、龍宇純,〈論聲訓〉,《清華學報》九卷第一、二合期
13、曾昭聰,〈楊樹達先生有關「形聲字聲中有義」之研究述評〉,《中國語文通訊》
14、周法高,〈聯綿字通說〉,《中國語文論叢》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訓詁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