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1學期-0369 原典:《荀子》導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評量 | 40 | 筆試:申論題 |
期末評量 | 40 | 是實際情況得採筆試或期末報告方式進行 |
平時成績 | 20 | 含出席、課堂表現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吳元豐教育目標
作為先秦儒學的殿軍,我們應如何看待荀子思想與孟子的差異關係?若儒家之為儒家,其人道價值奠立的本位基礎在於對人性的正視與強調(其他各家則或從改造、或視此為對人真性之桎梏,又或根本採否定態度及做法),那麼,我們應如何評估荀子的「性惡」說(這基於人性價值立論所做的最後一次「正面」論述)?性惡論表面雖明顯對反孟子道性善,然從互異來說,或許並非以人性為本惡的意思,而只是從另一個不同於孟子視角的方向來重新看待理解人性問題,從而仍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論述人類存在之道及普遍性。那麼,這種表面看似全然背反於孟子性善的論述,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荀子所以為的人性與孟子有何不同?其底線又為何?
除此之外,本課程亦嘗試從思想史發展進程的角度來評估,從一個更為全面整體的視域,進行對荀子思想的評估。隨舉一例來說。我們知道,禮義的問題在荀子是從外部性解釋的。然而,如果把義轉向外部解釋,在墨子已先做過了(甚至墨子思想之關鍵及本位即在於義),而後孟子以仁義禮智四德收攝於四端本心回應之。那麼荀子再一次的向外部轉向靠攏,必然不同於墨子,且明顯應是對孟子將德行收攝至人心內在(四德本於四端)的回應。究竟墨子論義為何必須本於外、並最終歸於天志以為價值終極之依據?實則仍是出於墨子對人性之看法與儒學的差異。那麼,荀子再一次的轉出,是如何能在對墨子進行修正的前提下、同時別異於孟子?是以,孔→墨→孟→荀這條路徑,似乎較能完整、準確地呈現荀子之面貌,使這條思想發展的路徑能做出更為深刻地交代。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6,7[H106]
修課班級:哲學系1-4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中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吳元豐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時間:每週課後
地點:上課教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唐‧楊倞《荀子注》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原典:《荀子》導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