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1學期-1693 東海創生與社會設計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參與 20 選修此門課程的參與者,除了必須出席課堂,參與討論外,還需加入學生社群,並於課餘時間進行文本討論,授課教師也會加入。社群聚會時間待確定修課人數之後,再與參與者討論。
個人作業 10 請找出一份實際執行地方行動或是社區營造的案例,並撰寫分析,需包含以下三個面向:行動發生的人事時地物、具體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實際執行成果。
二次場域探查及探查筆記 40 第一次場域探查會由授課教師與助理陪伴進入場域,並於課後繳交一份場域探查心得。第一次場域探查後,視修課人數與場域議題進行分組。第二次場域探查,會商請好伴團隊共同參與,並於當天探查後與好伴團隊進行討論,是否有初步的行動可能。第二次場域探查後,也需繳交個人針對特定議題的探查心得與行動方案的想像。
小組行動方案企畫書 15 各議題小組請繳交行動方案企畫書,頁數不拘,但請說明行動理念、行動目標、執行方式,執行期程等。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1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蕭煒馨

教育目標

課程時間:每週五5-6節(13:10-15:00) 這門課是由幾位學生共同組織起來,經歷過一番努力,向社科院與校方爭取而來的自主學分課程。因此,這門課程首先期望,參與者都能帶著積極態度加入,只有大家都積極閱讀、動腦和討論,才能讓課程與行動方案都良好地運作起來。經過幾位同學的前置努力,已經構思出實境解謎遊戲的行動方案,再經過大家的田野調查、資料蒐集、參與觀察等方式,期望可以找出具場域特色的遊戲元素。同時,這些觀察一個區域的方式,也期望能夠讓你們帶走,去觀察其他能夠引起你們注意的地方,或許未來在那裡,也可以發生一些什麼。 從2019年開始,是臺灣的地方創生元年,伴隨著相關的政策實施,各地都展開大大小小的行動,如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經營地方社群、形成地方支持系統、以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進駐或介入地方,如遊戲、藝術、教育、發行刊物、觀光、經營空間、舉辦活動、農產品再製與販售等。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行動,很大部分都是以地方的「人」為起點所發展出來的,那麼,離東海大學約一公里路程的藝術街呢?那邊的人現在過得如何呢?如果以學校為中心,對於周邊的區域,我們理解和掌握多少呢? 課程中會邀請在臺中市中區經營社會設計事務所的「好伴」團隊共同授課,他們會帶來他們的田野調查技巧,以及社會設計的思考方式和實際執行經驗,讓我們轉換思考與觀察的角度,理解一個區域,同時也能夠以人為主體,進行各種可能的行動發想。 如果你們也對那塊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生活圈有一點探索的興趣,願意踏出學校理解那裡,並樂於與其他同儕腦力激盪出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或者願意加入設計實境解謎遊戲這個有初步雛形的行動方案,歡迎選修這堂課。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Erve Chambers著,李宗義、許雅淑譯,《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臺北市:游擊文化,2019。
2. 山崎亮著,莊雅琇譯,《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臺北市:臉譜,2015。
3. 山崎亮著,莊雅琇譯,《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臺北市:臉譜,2018。
4. Stéphane Chauvier著,蘇威任譯,《什麼是遊戲?》。臺北市:開學文化,2016。
5. 周郁凱著,王鼎鈞譯,《遊戲化實戰全書》。臺北市:城邦文化,2020。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東海創生與社會設計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