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1學期-1878 地方政府與自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30
業師講座心得報告 15 3場次
出席 10
實務現場體驗心得報告 15 臺中市政府一日志工、臺中市議會一日志工、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參訪及論壇活動參與,共計3場次。
期末考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41 人選讀,尚餘名額-1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衍儒

教育目標

本課程之教學目標如下: 1、藉由本計畫之執行,結合臺中市政府(研考會)、臺中市議會及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等機關(構)之業師(政府官員與學者專家)演講、實地參訪及一日志工體驗等方式,使學生能於課堂中習得相關專業知識外,並能習得地方行政機關、立法機關與專業學術社群之組織運作、活動辦理、專業知識等面向之實作技術與經驗。 2、協助學生瞭解地方自治、地方行政與立法組織、地方政治的基本概念及實務運作;並藉由個案參與及討論,培養學生對於地方政府、地方自治相關議題的基本分析能力與實務批判能力。 3、透過地方行政機關、地方立法機關與地方治理專業學術社群的活動及參與學習,將地方治理的知識與實務現場結合,發揮知識應用的功能,並縮短學用落差,開闊學生視野。同時藉由本次與市府、議會及專業學術社群的合作過程與結果,進行檢討反思,以做為未來更進一步精進相關教學教法的參據。 4、最後,透過理論與實務之交互檢驗,落實學生從做中學、從行動中反思,以及學習後反思及自主學習等方式,使同學們能將新經驗統整至先驗知識,產生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教材為 教師自編講義、教材與ppt
其他相關參考書目
1. 丘昌泰(2010),《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三民書局。
2.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元照。
3. 呂育誠(2008),《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一品。
4. 呂育誠、許立一(2004),《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空中大學。
5.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元照。
6. 李長晏(2017),《都會治理》。臺北:元照。
7. 黃錦堂(2012),《地方制度法論》。臺北:元照。
8. 趙永茂(1998),〈地方政治生態與地方行政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9:305-328。
9.趙永茂(2003),〈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18:
53-70。
10.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臺灣民主季
刊》,1(1):85-117。
11.趙永茂(2007a),〈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1:1-38。
12.趙永茂(2007b),〈英國地方治理的社會建構與發展困境〉,《歐美研究》,37(4):593-633。
13.趙永茂(2008a),〈地方與區域治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研考雙月刊》,5(2):161-167。
14.趙永茂(2008b),〈二次政黨輪替後對臺灣民主發展的省思〉,《臺灣民主季刊》,91:1-14。
15.趙永茂(2012a),〈東亞民主社會的重構方向—從政商代議體制到社會代議的結合〉,謝政諭(編),《文化、民主與兩岸關係的東亞觀點》。臺北:東吳大學、愛知大學、松慧出版社,頁7-22。
16.David Wilson,Chris Game,2009,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英國地方政府),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17.王保鍵(2012),《圖解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五南。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地方政府與自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