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1學期-1940 精神分析的社會學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 20 將會進行5次隨機點名,每次4分,不可補點,課堂小組討論時若整組未到,則整組組員額外扣4分。
每周小組提問 26 該周進度若為文本閱讀或電影分析討論,則前一周周末結束前,老師會發佈一篇該周指定閱讀範圍的內容概要,請各組閱讀完文本後針對該周內容想一個簡短的問題,可以是書中看不懂的段落,或是延伸發想的提問,留言在當周老師寫的概要下方。老師會對各組提問品質進行評分,共十三次,每次最高2分。
小組討論 10 上課時會根據各組或老師提出議題進行小組討論,討論過後回應問題,整組組員可得1分,每次上課最高可得1分。
組員互評 14 請每位同學根據這個學期,課堂上的小組討論、每周作業的參與積極度......等等,給每一位組員(包括自己)打一個0到14分的分數,評分不需向組員公開。學期結束與期末報告一同繳交給老師,所有組員評分的平均即為個人得分。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3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潘忻學

教育目標

大多數人或多或少應該都聽說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聽過潛意識這些廣為人知的概念,知道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類的慾望和心理情結,但卻不甚了解精神分析為何要建立這一堆繁雜離奇的概念和理論?以及為何要研究這些東西?了解這些人心之中潛藏的幽暗究竟有何意義?要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這開始思考:人類相較於動物,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首先,不論是人還是動物,作為生命首先都要維繫自身的生命機能,使其自身及其物種能存續下去,也就是吃喝拉撒睡並且交配繁衍後代,生命總有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需要滿足,為了滿足這些生存需要,生命就必須活動起來,按照其物種特有的生存方式去獲取食物、求偶、建立自己的安全領域……等等,在這個層面上人與動物無異,屬於生物學的生物本能範疇。但如果我們觀察一下人和動物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的差異,會發現吃飽喝足之後的動物,大多數都會選擇減少活動,以減少消耗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雖然部分動物會出現打鬧、閒晃、玩弄某些東西的行為,但僅限於此,我們不會看見動物刻意在這種情況下不惜大量的消耗體力,充滿毅力與勇氣的要挑戰某些困難,努力達成某些其實非生存必要的目的,畢竟就生命追求生存的角度來說,額外大量消耗體力於滿足生理需求以外的活動,是對生存不利的。但如果再仔細觀察人類,會發現當我們花費時間勞力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後,假如還有剩餘的時間和精力的話,我們雖然也有可能會和動物一樣,減少自身的活動,或是懶洋洋的進行一些不需要消耗太多體力的簡單活動。可除此之外,人類還有可能將這些剩餘的時間精力投入一些耗費巨大(不論是腦力還是體力),但對基本生理需要沒有當下直接幫助的活動裡,例如宗教的儀式、繪畫雕刻之類的藝術活動、敲敲打打的試圖改良和創造工具、抬頭觀察苦思天上繁星的規律、追問生命的意義以及人該何去何從、冒著生命危險翻越山川大海探索世界、甚至是去掠奪征服他人以佔有遠遠超出自己生存所需的資源……等等。 這些行為如果從純粹生物學的角度是難以解釋的,因為這對生物追求生存本身來說是種浪費,不只額外消耗時間體力,並且要額外消耗對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的資源,甚至許多活動當中還充滿著不確定性與危險,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似乎有某種生物本能以外的強大動力,推動著人類從事這些反生物本能的行為。十九世紀末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率先注意到了這種生物本能以外的動力,將其稱為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這啟發了弗洛依德,試圖要去理解這種人類特有的驅力(Trieb)從何而來?由什麼樣的機制所產生?所以精神分析究其根本來說,就是要研究人類吃飽太閒之後額外產生的慾望、行為和追求。 但另一方面,趨力就個體而言是絕對自由且不受限的,但這也意味著它是混亂無序的,它並不一定會指向外部社會群體所期望的方向。因此不只是現代,古今中外任何的社會,包含社會當中的各種組織機構,都需要透過某些方式,一方面激發當中成員的驅力,讓人不至於消極怠惰,另一方面也要引導人的驅力指向社會或組織所期許的方向。不論是社會學中大家都熟悉的新教倫理(非意圖的)將新教徒的驅力導向了並非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財富積累,滿足了資本主義社會所需的主體動力;或是在當代的消費社會中,引導我們的驅力指向努力賺錢購買種種非生存所需之必要的消費商品,並將工作外的時間精力耗費在其上;以及最好不要讓人民的趨力指向上街抗議搞革命的國家社會治理問題等等。這些都關係到個體之外的社會對趨力之激發、壓抑、引導與治理的種種機制,也因此讓趨力問題有了社會學的向度。 正因上述個體與社會之間在趨力問題上表現出的這種緊張與辯證關係,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在佛洛伊德之後改造了傳統精神分析理論中過於強調本能性的部分,將精神分析與結構主義和黑格爾─馬克思這一辯證法傳統結合了起來,建立了一套更側重社會集體無意識的精神分析典範。這很大程度影響了後續西方馬克思主義中意識形態批判的精神分析轉向,開始去探討意識形態激發主體產生趨力的機制,以及意識形態是如何使主體自願且積極的服從社會對其趨力引導,同時也包括了外部社會對主體趨力的介入,如何導致了各種主體的精神問題。 本堂課將由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介紹開始,接著會進一步的了解拉岡是如何改造了佛洛伊德的理論,去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對某些人事物不由自主的著迷、偏執、暈船,甚至願意為此不顧所付出的代價?最後我們會了解齊澤克(Slavoj Žižek)是如何從意識形態與精神分析的角度,去剖析當前大家關心的正能量、歧視、身分認同、情緒勒索、政治正確……等等的問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Sigmund Freud 著,高覺敷 譯,1986,《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Sean Homer 著,李新雨 譯,2014,《導讀拉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

Slavoj Žižek 著,季廣茂 譯,2001,《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

Slavoj Žižek 著,季廣茂 譯,2011,《斜目而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馬元龍 著,2006,《雅克.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

林宇玲,2010,〈超越召喚:線上遊戲的快感從Žižek 的觀點解析線上遊戲的意識型態運作〉。《資訊社會研究》(18):245-27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精神分析的社會學概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