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1學期-3184 社會:性別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到課率 20
小組討論 20
書面作業 6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76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具有批判色彩與女性主義取向的社會科學研究,來了解現代人、特別是台灣在地社會與文化脈絡下的可能處境。本課期待藉此開拓我們對現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思考,並刺激我們啟發國內歷史與社會文化情境下的性別平權、多元、與相互尊重的思考。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Virginia Woolf. 《自己的房間》,導讀版。天培,2008年。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男性建構的世界:我們的雄性本位文化》。暖暖書屋,2020年
Arlie Hochschild. 《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群學,2017年。
Betty Friedan. 《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新自然主義,2000年。
Edith Huyghe. 《妓院風流一萬年》。高談文化,2018年
Sophia Phoca. 《後女性主義》。立緒,1999年
Sue Lloyd-Roberts. 《女性面對的戰爭:及那些敢於抵抗的勇者》。自由之丘,2018年
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聯合文學,2015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巨流,1999年。
王曉丹,主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大家,2019年
何春蕤。《豪爽女人》。皇冠,1994年。
邱琡雯。《性別與移動》。巨流,2005年。
紀慧文。《12位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唐山,1998年。
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巨流,2011年。
陳昭如。《沈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人本教育基金會,2018
陳美華、王秀雲、黃于玲,主編。《欲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巨流,2018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行人文化,2008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時報,2011年。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時報,2011年。
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左岸文化,2005年。
謝碩元。《暗夜裡的白日夢》。時報,2014年。
顧燕翎。《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貓頭鷹,2020年。
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游擊文化,201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性別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