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1學期-5025 創作與方法論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作品 | 80 | |
出席與討論 | 2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淑貞教育目標
本課程希冀修課同學能重回對創作本質的探問,對創作本身進行提問、拆解與重構。課程認為,對「創作」的自我質問與理論性思索,將能幫助寫作者重組自身的經驗材料,並以此為核心,重新尋找適合摹繪經驗素材的載體。
本課程將以創作方法的閱讀(包含創作理論與文本)、創作論的提出、作品創作實踐等三部分進行。修課同學並需於學期末繳交一份創作計畫(國藝會或文化部規模)與部分繕寫篇章。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四/2,3,4[H535]
修課班級:中文碩博1,2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劉淑貞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H510(請與老師預約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韓震等譯,《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著,朱康、朱羽、黃銳杰譯,《詞語的肉身:書寫的政治》,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著,張新木譯,《文學的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約瑟夫.弗蘭克(Joseph Frank)著,秦林芳譯,《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著,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14。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李茂增、蘇仲樂譯,《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創作與方法論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