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2學期-0369 原典:佛教哲學原典選讀-印度篇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平時作業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2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得煜

教育目標

此課程重點在於引導同學閱讀印度佛教哲學重要文獻。眾所周知,「無我」、「一切存在是空的」、「唯識所現」等,作為佛教重要主張之一,課程中將會分析這些重要概念為何會被提出以及如何被論證。並且,在這樣主張下,也會牽涉到佛教如何回應諸多哲學性的議題,例如,1.「自我」意識,在現實經驗上,在真實不過。如果佛教主張「無我」,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認識主體,那麼認識活動如何可能?過去行為活動如何被保留下來並影響到未來的我?2.如果主張「一切存在都是空」,那麼在現實中所經驗到的電腦、車子等又如何解釋?3.科學家告訴我們,世界由基本粒子所組成,如果主張「唯識所現」,那麼佛教如何回應當前的主流觀點?此課程將展示印度佛教內部對於諸多哲學問題之論爭。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閱讀文獻:
《中論》,《大正藏》冊30
《迴諍論》,《大正藏》冊32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冊31
《觀所緣論》,《大正藏》冊31
《涅槃經》,《大正藏》冊12

翻譯:
Siderits, Mark and Katsura Shoryu 桂紹隆, 2013. Nāgārjuna’s Middle Way. Somerville, M.A.: Wisdom Publications. (中譯:方怡蓉譯,《解讀龍樹菩薩《中論》27道題》。台北市:橡實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原典:佛教哲學原典選讀-印度篇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