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2學期-2021 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出席、提問與回答、小組討論等) 30
期中報告(個人、書面、電影賞析) 30
期末報告(個人、書面、讀書心得)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0人,已有6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莊家怡

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旨在使學生瞭解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之間的關係,具體如下: 1. 使認識與社會工作相關的社會現象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2. 培養具有解決社會問題所需的敏銳觀察能力、批判性的分析能力、客觀性的理解能力,以及策略性的問題解決能力 3. 促使具備深層瞭解微觀(個人、家庭)、中間觀(組織、社區)與巨觀(制度、構造、社會整體等)因素相互影響的社會問題及其相對應的社會工作 4. 引領學生具備深度探索「最接近客觀事實」的真相之能力,以期務實地解決社會問題 以上的教學目標及內涵,將於本課程中,主要以「電影賞析」與日本社會問題的「翻譯書籍閱讀、反思」之教學方式,使學生瞭解社會問題的基本成因,並引發對台灣社會問題之關注。然後,將引導學生應用所學過的社會工作概論之基礎知識,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思考如何解決與社會工作相關的社會問題之方法。

課程概述

社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的」,也是「問題的」,本課程從鉅視面思考,希望能協助學生懂得如何對台灣社會問題有「事實瞭解」,基於理論有「原因分析」,並且偏重社會工作部分「實際面對」。 課程看重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掌握這一點是進行社會問題認識和分析的第一個起點。本課程對於「社會問題」的部分有四個核心問題需要討論:第一,什麼是社會問題?第二,是什麼將一個問題變成「社會(性)問題」?第三,社會問題的成因是什麼?第四,針對社會問題,人們可以有何作為?社會工作則是著重在瞭解社會問題之後如何應用社會工作知能和方法於各個實務工作場域。 因此,培養學生敏銳觀察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及學習將之運用於社會工作實務上,是本課程的期許和目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書籍:
呂寶靜主編,2021,《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參考書籍:
中文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許雅惠,2013,《社會問題(第三版)》台北市:學富文化。
彭懷真,2013,《社會問題》台北市:洪葉文化。
瞿海源、張苙雲,2010,《台灣的社會問題(第二版)》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日文
ジョエル・ベスト著、赤川学訳, 2020,『社会問題とは何か——なぜ、どのように生じ、なくなるのか』筑摩選書.
赤川学, 2012,『社会問題の社会学』弘文堂. 
久門道利・小原昌穹・斎藤幹雄等, 2008,『スタートライン現代社会の諸相』東京: 弘文堂。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