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2學期-2026 國際社會工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40
課堂參與和討論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35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鄧湘漪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論述與實作並重課程,透過講授、講座、工作坊和實作方案設計等途徑,帶領修課學生理解國際援助與發展之核心價值、歷史脈絡、工作方法與服務實踐。1970 年代是國際援助工作發展重要的十年,這十年,標示著許多服務轉型,包括工作策略轉向為以社區為主體的計畫模式、從短期的經濟援助轉變為長期的發展自立方案。同時,援助的取向也漸漸考量在地社會條件、文化脈絡,多面向的工作方法和追求總體生活滿意度提升的工作目標也成為非政府組織的遠景。2000年代更著眼於消弭貧窮、權利平等、健康福祉、環境永續等促進全球共榮發展的SDGs目標。這些變化,使得國際援助與發展朝向實踐行動與倡議發聲並行的工作場域。社會工作者涉足這個跨國、跨區域、跨領域、跨文化的服務場域,除了面向實踐現場的社會現象和服務設計外,異地工作生活也再一次刺激工作者回望自身。因此,這堂課除了傳遞國際社會工作的形貌外,更著眼於參與者的實踐反思,透過課程設計累積跨文化工作者的思想與內涵。

課程概述

國際社會工作涵蓋了國際援助(International Aid)和國際發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這個領域源自於二次大戰後,冷戰時期地緣政治間的權力傾軋,強權透過各種形式的援助計劃爭取政治支持。其中,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s)亦成為援助與發展計畫的執行機構,服務內容大至國家層級、小至地方村落;服務類型擴及基礎建設、農工業發展、公共衛生、教育學習、社會服務、醫療健康等關乎一個人生存所需之各項政策、制度或資源。因此,本課程囊括地域、專業、文化間的協作,著重跨國、跨領域、多重知識系統之理解訓練,期待社會工作者具備冷眼熱心之視野貼近跨文化工作場域,洞悉在地社會情境和需求,發展符合在地文化與知識體系之工作內涵。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師自行設計教材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國際社會工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