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第2學期-3195 社會:虛擬世界的召喚與誘惑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讀書心得 20 從參考資料中找一份材料閱讀,寫下讀後心得。
期末作業 30 停用智慧型手機至少兩週,並寫下禁用心得
課堂口頭報告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國清

教育目標

「老師,你說現在的學生上課都不認真,都在看手機;但以前的學生上課,不也是偷偷的在看小說或漫畫嗎,那這樣就有比較認真嗎?」「老師,你都說我們這些網路原住民,都把手機當成是奶嘴,時不時都得玩一下手遊、更新動態;但是,你們大人拿起手機玩寶可夢時,其狂熱程度可一點都不輸給我們。還有,你看,也有不少老師下課後,就立刻把手機掏出來看,甚至也像學生一樣,一面吃飯一面看手機啊!」「老師,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不也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嗎?如果代表藝術的詩,都比描述現實的歷史更真實,那我們拿手機看動漫、輕小說也沒錯啊,動漫的人設,比現實中醜陋的人,還更像個人啊!」   經過幾來年的發展,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及相關程式的不斷創新與普及,網路科技已經深刻的鑲嵌在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已經很難有個長時段,可以擺脫網路、乃至於智慧型手機的束縛。甚至,有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年輕世代,不會將手機或網路看成束縛,而是看成生活必需品。人類生命三大元素,至此必須改寫成四大元素: 陽光、水、空氣以及智慧型手機。   然而,令所有家長與師長苦惱的是,即便眾多論述不斷藉由理性分析、科學研究指出,日常生活高度網路化,將帶來各種弊端與損害,但依舊很難讓數位原住民們跟網路科技建構的虛擬世界,保持安全距離;甚至有時候,竟會被數位原住民們反駁到無言以對。   但若仔細想想,數位原住民們那些似是而非的論點,並非全無道理。在網路科技尚未出現時,紙本的小說、動漫,不也構築了令許多人廢寢忘食、癡狂的虛擬世界,引得許多人爭相恐後躍身其中嗎?!甚至,在宗教信仰中,不也極力的向他們的信眾展示有別於現實的虛擬世界,天堂、聖地、淨土....。即便既看不到也摸不著,但信徒們不也是願意奉獻一切,只願日後得以進入那個虛無飄渺的世界嗎?   難道虛擬世界只有一個嗎? 如果網路科技的虛擬世界有問題,那些由宗教甚至文學哲學所搭建的虛擬世界就沒有問題嗎? 所以,本課程的宗旨,就不再挖空心思的批判網路科技,反而是站在更大的角度去探討:究竟是什麼樣的精神或情感力量,在推動人們建立各種虛擬世界,包括網路世界?現實世界究竟又是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讓人們竟想方設法要脫離,即便是只是片刻也好?宗教哲學的虛擬世界與網路科技的又有甚麼不同? 除此之外,本課程最重視的,還是去探究網路在運作多年後,陸續出現的諸多現象:到底是甚麼樣的魔力,讓這些網路重度使用者,幾乎無視於各種警告,心甘情願地大把燃燒他們的時間、眼力、腦力,精力、鈔票,甚至是健康壽命(因為長期熬夜),前仆後繼的向網路這個虛擬世界奔赴。 為了模擬網路運作的邏輯,這學期的課程,將以簡單明快的節奏,在有限的時間內,討論最大量的議題。最後,本學期將繼續討論(網路)詐騙與反詐騙的議題,同時配合高教深耕計畫,加入媒體識讀單元,透過桌遊,讓同學練習真假新聞辨識。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參考資料眾多,為免表格冗長難以閱讀,以下只依各個主題羅列數種。
一、總論:
Schultz, Alfred 1992《舒茲論文集》。盧嵐蘭譯。臺北:桂冠出版社。
Scitovsky, Tibor 1992[1976] The Joyless Econom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stman, Neil 2016《娛樂至死》。蔡承志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Carr, Nicholas 2012《網路讓我們變笨》。王年愷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二、遊戲
McGonigal, Jane 2016 《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閭佳譯。臺北:橡實文化
Winnicott, Donald 2009《遊戲與現實》。朱恩伶譯。臺北:心靈工坊
Huizinga, Johan 2012《遊戲人》。成窮譯。臺北:康德出版社
三、故事
Campbell, Joseph 1997《千面英雄》。朱侃如譯。臺北:立緒
Gottschall, Jonathan 2014《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許雅淑等譯。臺北:木馬文化
邱于云 2014《用故事改變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

四、動漫
岡田斗司夫 2009《阿宅你已經死了》。談璞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本田透2007《電波男》。臺北:尖端出版社。
Galbraith, Patrick 2018《萌的宣言》。江素慧譯。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五、社群網路
Niedzviecki, Hai 2012《愛上偷窺》。黃玉華譯。臺北:立緒出版社
強˙朗森 2016《鄉民公審》。戴至中譯。臺北:商周出版社
Turkle, Sherry 2017《在一起孤獨》洪世民譯。臺北:時報出版社
Twenge, Jean and W. Keith Campbell 2014《自戀時代》。吳緯疆譯。臺北:八旗出版社。

六、其他
Mann Sandi 2017《無聊的價值》。林力敏譯。臺北:三采出版社
Smart, Andrew 2016《閒散的藝術與科學》。陳筱婉譯。臺北:商周出版社
Pieper, Josef 2018《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臺北:立緒出版社
Popper, Karl 2002《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莊文瑞等譯臺北:桂冠
Huxley Aldous《美麗新世界》。版本眾多。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虛擬世界的召喚與誘惑 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