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0204 台灣史(下)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成績 10
課堂表現及參與度 20
期中考 15
期末考 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4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穎禎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歷史學系台灣史領域、銜接台灣史(上)之必修課程。課程內容主要以近代化後至當代的台灣歷史作為講授、研討對象,時間軸範圍含涉清領開埠後,乃至於全球化之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但特別著重於資本近代化加速的日治時期以及戰後族群意識演化等的歷史變遷。基於以上,本課程將修習內容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近代後台灣史之觀念。此部分先說明柄谷行人的「世界=帝國」文明圈構造轉化至華勒斯坦的「世界=經濟」世界體系的觀點,以此探討台灣於世界歷史中的定位變遷;再來以矢內原忠雄的經典與當代研究探討以殖民作為台灣歷史研究的主流觀點,以及對於相異於西方近代化的不同理解視野;之後再以班乃迪克想像的共同體作為基礎,教授台灣近代發展中的群體意識的變化,以及學術界的分析與理解;另外講授時代精神(Zeitgeist)之概念,讓修習者能夠有剖析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現象集成,理解於不同時期整體社會有著不同的模式。最後再以1950年代後的台灣史學乃至於新史學的觀點發展作為觀念傳授之總結。 第二部分為台灣政治、經濟在近代化後發展下的社會過程史,是以通史的方式講授課程。這部分原則上講授下列觀點為基礎的歷史分期。西方勢力進入與大清全島統治、改朝換代與族群齟齬、殖產興業下的處境、統治成熟與戰爭窘迫、「光復」後的境遇、西方陣營與威權統治、成熟經濟與社會改革、民主化與多元化、全球競爭下的發展與困境。 第三部分為議題式研討與探究方法。此部分先由授課教員傳授台灣史的多種可能切入視角、既有的研究方法以及各種文獻資料庫資源運用與操作;接者授課教員並講授台灣史研究之案例,分析其研究觀點與分析手法,目前暫以區域史、建築史作為主題;最後由課程修習者嘗試以議題性方式分組研討,並於課程中發表其組內統合之史觀與研討分析過程。以上分組研討修習者可依小組共識選定a.族群群體、b.文化藝術、c.物質社會、d.涉外政治、e.思想意識等主要視點。 上述本課程之三大部分會依修習者學習狀況調整或更改進度,此外也預計安排台灣史的一日史蹟踏察行程,並斟酌情況邀請台灣史研究之專家於課堂進行專題講座。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講授日治時期以迄戰後的臺灣歷史,讓學生了解臺灣歷史發展歷程及其特色,以及影響臺灣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而培養歷史思維和批判思考之能力,涵養深入關心現代社會的情懷和人文素養。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程講授主要參考書目
01. 陳鴻圖編著,《臺灣史》,台北市:三民,2014年。
02. 薛化元編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市:三民,2017年。
03. 周婉窈著,《臺灣歷史圖說》,新北市:聯經,2016年。
04. 陳鴻圖編、陳芳明等著,《課綱中的臺灣史》,新北市:台灣商務,2020年。
05. 吳密察監修;遠流臺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台北市:遠流,2000年。
06. 史明著,《台灣人四百年史(漢文版)》,台北市:自由時代周刊社,1980年。
07. 遠流台灣世紀回味編輯組編著,《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台北市:遠流,2005年。
08. 蘇峯楠主編、時文成等著,《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台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22年。
09. 張隆志主編;曹永和等著,《島史的求索》,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
10. 柄谷行人著;林暉鈞譯,《未竟的殖民: 世界史的結構》,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3年。

外文文獻
01. 日本植民地研究会、『日本植民地研究の論点』、東京:岩波書店、2018年。
02. 若林正丈編、『矢内原忠雄「帝国主義下の台湾」精読』、東京:岩場書店、2001年。
03. 毎日新聞社、『別冊1億人の昭和史 日本植民地3:総督府が治めた半世紀台湾・南洋』、東京:毎日新聞社、1978年。
04. 山本三生等編集、『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巻臺灣篇』、東京:改造社、1930年。
05. 成美堂出版編集部編、『一冊でわかる イラストでわかる 図解 近代史』、東京:成美堂、2010年。
06. 柄谷行人、『世界史の構造』、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
07. 柄谷行人、『「世界史の構造」を読む』、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

以上會根據授課狀況再行增減調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台灣史(下)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