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0213 台灣歷史地理資訊系統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4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5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宗信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GIS、數位典藏之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具體整理如下:
1.了解「GIS」的基本概念、特色及優勢,及其與人文研究、數位典藏間的雙向密切關係。
2.熟悉人文導向的GIS、GPS基本操作,探討應用GIS、GPS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之可能性。
3.創意加值數位典藏現有成果,以GIS生產、整合、管理及展現自己的數位典藏與人文社
會空間研究及分析之成果。
課程大綱如下:
1.GIS基本概念
2.歷史GIS的特色與局限
3.GIS與數位典藏
4.GIS的基本功能
5.台灣歷史圖資+常用坐標系統介紹
6.時空資訊的擷取與時空資料庫建置
(1)紙本圖資的數位化與影像對位
(2)從文獻資料抽取空間資訊
(3)數據資料的空間展現
(4)應用GPS進行文史調查
7.空間資料處理
8.空間分析
9.出圖設計
10.CBDB
課程概述
1.了解「GIS」的基本概念、特色及優勢,及其與人文研究、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之間的雙向密切關係。
2.熟悉人文導向的GIS、GPS基本操作,探討應用GIS、GPS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之可能性。
3.創意加值數位典藏現有成果,以GIS生產、整合、管理及展現自己的數位典藏與人文社會空間研究及分析之成果。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一/3,4[ST019]
修課班級:歷史系2-4
修課年級:2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台灣史領域課程。第一堂課未出席者,視同放棄,將逕予退選。電腦教室上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李宗信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一12:00-13:00,歷史系辦公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王汎森(2003)。跨領域研究的新天地——中研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漢學研究通訊,22:(2),1‐9。
2. 白璧玲(2014)。歷史地理資訊系統於史料數位化成果之應用價值與發展趨勢。國史研究通訊,7,10‐14。
3. 李宗信(2008)。淺談地理資訊系統於臺灣史研究上之應用。臺灣學系列演講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19‐146。
4. 李宗信(2014)。淺談臺灣古文書的空間化及其研究效益。臺灣史料研究,43,2‐24。
5. 李宗信、李妍慧(2021)。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於歷史教學上的挑戰和優勢。臺灣教育,727,23‐30。
6. 李宗信、顧雅文(2014)。近二十年來應用歷史地理資訊系統的回顧與展望:以臺灣區域史研究為例。臺灣史研究,21(2),167‐196。
7. 阮韻蘭(2018)。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對歷史研究歷程之影響。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林祥偉(2008)。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人文數位教學計畫——歷史 GIS 數位化學程。教育部計畫期末報告,未出版。
9. 林祥偉主編(2009)。臺灣人文地理資訊系統的案例與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系。
10. 林富士主編(2017)。「數位人文學」白皮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11. 林敬智(2019)。地理資訊系統在史學研究中的應用。蔣竹山主編,當代歷史學新趨勢。臺北:聯經,487‐538。
12. 范毅軍(1998)。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新領域——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華地理資訊學會通訊,2(4),1‐2。
13. 范毅軍(1998.12‐1999.9)。數位博物館專案先導計畫——人文與自然資源地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14. 范毅軍(1999)。試論地理資訊系統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古今論衡,2,93‐96。
15. 范毅軍、白碧玲、嚴漢偉(2001)。空間資訊技術應用於漢學研究的價值與作用。漢學研究通訊,20(2),75‐82。
16. 范毅軍(2002‐2006)。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研發分項計畫——子計畫四:時空座標——歷史地圖運用的推動計畫(I)、(II)、(III)、(IV)、(V)。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17. 范毅軍、廖泫銘(2008)。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建立與發展。地理資訊系統季刊,2(1),23‐30。
18. 范毅軍、廖泫銘、白璧玲(2014)。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回顧與展望。國土資訊系統通訊,90,2‐12。
19. 施添福(1996)。「臺灣堡圖」日本治臺的基本圖導讀。臺灣堡圖(上)。臺北:遠流,1‐8。
20. 高國鈞(2001)。華夏文明虛擬復活——人地關係的省思。中國國家地理創刊,8,98‐103。
21. 翁維瓏(2001)。漫談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Web GIS)。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7(7),52‐57。
22. 翁維瓏(2003)。中國歷史文化地圖系統建置介紹(一)、(二)、(三)。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19(2)、19(3)、19(4),11‐13、19‐22、28‐32。
23. 曹銘宗(2017)。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24. 許雪姬、鍾淑敏、范毅軍(2009‐2012)。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I)、(II)、(III)、(IV)。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25. 郭俊麟(2010)。GIS 與老舊地形圖在網格式歷史人口分布之應用。賴進貴編,2010 數位典藏地理資訊論文選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6. 項潔、翁稷安(2011)。數位人文和歷史研究。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1‐20。
27. 廖泫銘、范毅軍(2012)。中華文明時空基礎架構:歷史學與信息化結合的設計理念及技術應用。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3(4),17‐27。
28.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編著(2013)。當科技與人文相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29. 劉翠溶、范毅軍、林誠謙(2001.7‐2003.9)。研製台灣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地圖集(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30. 顧雅文(2000)。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顧雅文(2008)。再現、認知與解釋歷史的新工具——GIS 與臺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台灣歷史地理資訊系統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