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0366 原典:傅科《主體解釋學》選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30 課堂討論、課堂筆記、專心聽講、出席率(10分)。
期中考 30
期末報告 40 未交報告,或發現報告抄襲,一律以零分計。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5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10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薰香

教育目標

《主體解釋學》("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是法國當代哲學家、思想史家傅柯(Michael Foucault, 1926-1984)在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0-1984年)的後期著作,收錄1981至1982年的演講。這是繼1980至1981年《主體性與真理》,討論「關心自己」、「治理自己」以及主體性的形成與真理、說真話的關係。 本課程將基於對《主體解釋學》原典的選讀,展開討論。目的在於瞭解傅柯對於柏拉圖《阿西比亞德篇(Alcibiade)上》等文本的詮釋,如闡釋「修身倫理」及其在西方歷史變遷的四個時期:(1)古希臘時期,修身只是貴族子弟成為未來統治者的必修課程。(2)希臘化—羅馬時代,修身變成一般人立身處世的要求。(3)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擯棄自身」成了新的律令。(4)近代之初,亦即笛卡兒時代,「關心自己」轉化成「精神關心」,即通過懷疑達到自我的確定性。福柯認為,修身牽涉與真理和權力的關係,當代責任倫理的缺點就在於吧責任這個倫理概念法律化或科學化,它成了人們逃避成為道德責任人的手段。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福柯,《主體解釋學》。譯者: 佘碧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Michael Foucaul,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 transl. by G. Burchell. Publish: palgrave Macmillan.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原典:傅科《主體解釋學》選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