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1942 文化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讀書筆記 30
期末報告 20
平時成績 20
上課導讀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5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18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一、課程簡介 「文化」是社會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熟悉文化概念將使同學能擴展到不同學科次領域,如文化人類學、身體研究、消費研究、後殖民研究、歷史社會學、哲學等。本課程試圖整合文化社會學與英國文化研究,兩者的取向差異與相關理論,讓同學深入了解文化所生產的「意義」為何,並結合中西實際案例,了解文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課程將分兩部分介紹文化社會學的個案,第一部分將閱讀《觀光客的凝視3.0》,透過英國觀光個案分析,理解觀光的文化社會學與台灣研究。本課程也介紹媒體影像與視覺文化理論、性別凝視概念等。再者,我們也討論文化社會學的另一個議題「戰爭記憶與移民」。第二部分將以介紹文化社會學相關理論,如阿圖塞的「意識形態」、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等概念。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約翰‧厄里, 約拿斯‧拉森著、黃宛瑜譯。《觀光客的凝視3.0》(The Tourist Gaze 3.0)。書林出版社。

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著,古佳艷, 李紀舍, 李家沂等譯。《當代文化大論辯》(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立緒文化。
Alexander, Jeffrey C. 吳震環譯,2008,〈道德普世主義的社會建構:從戰爭罪到創傷劇的「大屠殺」〉、〈美國公民社會論述〉,《文化社會學:社會生活的意義》,臺北:五南出版,頁33-141,203-250。

Wendy Griswold著、黃信洋、曹家榮譯。《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學富文化。

王麒愷等著,《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交大陽明出版社。(〈層級化的難民:印度流亡藏人的身分差異與經濟機會〉(潘美玲)、〈漫漫公民路:藏人難民的流亡與跨國(再)遷移〉(劉堉珊))

謝世宗,《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第六章跨國電影、觀光客的凝視與抒情在他方---四、觀光客凝視下的跨國城市再現)
Chris Barker、Emma A. Jane著、羅世宏譯,2018,《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圖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化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