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1950 犯罪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0
期末考 20
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 18
繳交主題學習心得 28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5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60 人,選上機率為83%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謝志龍

教育目標

近年來,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與工商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雖然大幅提高,但是犯罪現象卻始終是個問題。觀察台灣甚至全球的犯罪趨勢,都會發現各個國家普遍有犯罪率提高,犯罪類型多元化、暴力化、年輕化等趨勢。在科技發展、物質進步、知識積累的現代社會,相較於以往社會進步太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但是犯罪問題卻未能獲得抑制、改善,是甚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人們對犯罪原因和防治的探索自人類有犯罪以來就從未停止過,這種對於犯罪的相關研究在近代形成了犯罪學此一學門。此種以犯罪、犯罪人及犯罪防治為研究對象的犯罪學經歷了一個從古典階段、實證階段和現代階段的發展過程。在古典階段停留在哲學式的思考來理解犯罪,在實證階段則是從人類學出發,重點是犯罪人個人的生理與心理特徵,進而帶出犯罪生物學與犯罪心理學。然而,這些形上學的思考,或者以個人為出發點、注重個案的犯罪研究,其科學性受到各方面的挑戰,其所得出的結論也不能完全解釋犯罪的成因。因此,犯罪社會學派應運而生。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從個人、社會、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的角度對犯罪這一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著眼於個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和各種社會系統所影響、制約、調整、約束或決定的;此外,犯罪與犯罪控制也是一種社會問題,使用社會學的觀點能得到最清楚的闡述與理解。因此,從社會學的角度,個人的行為若根據其社會環境與條件來思考,可以得到最合理的解釋。 本學期這門課即在於介紹犯罪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並藉由案例討論熟習及應用這些理論。藉此,期望能夠讓學生了解犯罪社會學之發展、概況,並學習相關理論;同時落實理論與實務結合,使學生能夠分析台灣的偏差與犯罪現狀;最後,藉由對概念與理論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於社會中的犯罪現象有更清楚的認識,並藉以形成防制與解決之觀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授課教師不要求各位同學買書,但各位同學必須仔細研讀授課教師所準備的PPT。PPT的內容是依據每週上課進度所編排,並且作為期中與期末考試的題庫來源。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犯罪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