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1951 科技爭議與台灣社會問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memo 四篇 40
平時成績 20
文本導讀 20
期末小組報告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5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17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科技與台灣社會問題 授課教師:鄭斐文 / 星期二 9:00—12:00 教室:ss323(待確認) **[由於授課方式會依照課程人數做調整,正式授課大綱將以第一次上課老師所發為標準。欲選課者請第一節課到教室簽到] 一、課程簡介 科技指的是知識(know-how)。這知識是關於使用、設計、維修物體和硬體,它的傳播可能是視覺形象的,可能是觀察、練習、操作的,也可能是口傳教授與書寫閱讀的 ~~(Mackenzie and Wajcman, 1985) 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Michael Fischer 曾寫出一個STS導論的課程模組,可見STS在近幾年社會科學學科之重要性。近幾年來,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研究與科技與醫療(STM)在歐洲與美國已經成為相當重要的次學門,在社會學新興學門中佔有一定的份量。科技與社會的領域出現,受到知識社會學、科學史、科學哲學、醫療社會學與女性主義理論、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具有跨學科研究的性質,且強調社會參與及實作。STS的科技與社會研究,強調分析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的交錯共構關係,以及並探討科技如何與社會生活相互影響,要求貼近社會脈動並且理解科技的政治性。STS研究強調必須回應實際遭遇的問題,以及在地性與全球性。 本課程以科技與社會(STS)為主要理論依據,以科學爭議、科學不確定性、技術物的政治性、流行病學的爭議等問題切入各類台灣社會問題,讓同學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台灣社會的科技問題。以三個主題為台灣社會問題案例:1. 科技物的政治性:科博館與適當科技等案例2. 閱讀國外翻譯文本,關於科技的創新與使用歷史;3.RCA、疫苗、生態等在地議題連結。本課程將帶同學去科博館參觀並閱讀相關文本來做分析。同時,盡可能請到與科技議題相關的NGO工作者,談談自己在行動過程中看到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如何面對國家與科技官僚以看似中立客觀的意識型態進行治理。課程也鼓勵同學從生態女性主義、環境運動、動物與人的關係等STS相關的理論概念,連結到台灣社會議題中進行調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二、主要讀物:
1. 大衛・艾傑頓著,李尚仁譯,2016,《老科技的全球史》(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h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左岸文化。

2.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2012,《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行人。

3. Collins, H. and Pinch, T. 著,李尚仁譯 (2016)。《科倫醫師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左岸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科技爭議與台灣社會問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