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1952 精神分析與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 | 20 | 本學共有16次課程,將會進行5次隨機點名,每次4分,不可補點,課堂小組討論時若整組未到,則整組組員額外扣4分。 |
每周提問 | 28 | 每周上課前各組都需提前繳交一項針對該周閱讀文本內容或相關議題之提問,請以100至300字左右篇幅,交代清楚問題或議題的脈絡,以便上課時討論。老師會對各組提問品質進行評分,每次最高2分。 |
小組討論 | 10 | 上課時會根據各組或老師提出議題進行小組討論,討論過後回應問題,整組組員可得1分,一次課程中不論回應次數,最高可得1分。 |
組員互評 | 12 | 請每位同學根據這個學期,課堂上的小組討論、每周作業的參與積極度......等等,給每一位組員(包括自己)打一個0到12分的分數,評分不需向組員公開。學期結束與期末報告一同繳交給老師,所有組員評分的平均即為個人得分。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5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26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潘忻學教育目標
自啟蒙時代以來,隨著西方啟蒙精神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和深化,現代人普遍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個體,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去行動,去克服世上的種種障礙和困難,達成自由與自我的實現。若檢視我們當前實際的生活,和過去相較,我們確實越來越不再被要求必須遵守那些來自過去傳統中的禁忌和繁文縟節,以及被綁定在某種固定的身分義務當中,受某些因為社會規範而地位高高在上的人頤氣指使。可以說在今天我們確實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也被允許,甚至是鼓勵去挑戰各種限制我們的自由和潛能的困難和障礙。但另一方面,我們卻也時常能感受到,即便我們真的成功的跨過了某些障礙,克服了某些曾令我們感到壓抑和不自由的限制,可往往當我們準備享受我們得來不易的自由時,新的問題和限制又開始一一浮現、接踵而來,甚至有時還可能發現,我們的努力似乎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大的煩惱和困境之中,變得受限更多,失去了原本擁有的可能性。但假如我們因此放棄了這樣的努力,不再追求更多,卻又很容易使我們陷入虛無和迷茫當中,喪失人生的動力。總之,現代人似乎一再再的應驗了盧梭的那句話:「Man is born free, but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上述問題乍看之下似乎和當代社會學中關注的「結構」與「能動」問題有關。確實,社會學不乏許多理論嘗試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但基本上這兩者始終被視為是相互衝突和對立的兩個端點,似乎在存有論層面上來自截然不同的根源,但只要稍微深入點思考,就能知道社會結構也不外乎人行動的結果,因此問題或許在於:人的能動性為何最終總是會指向建立某種能動性的限制(結構)?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藉由對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發展,並結合結構主義與黑格爾辯證法,建立了一套解釋個體與社會環境之間進行連結與交互關係的理論,該理論一方面既揭示了個體與社會的象徵秩序如何被語言符號系統所構建,成為限制壓抑主體慾望的強大力量,但同時也強調,由社會象徵秩序所形成的種種「禁忌」,是如何又在另一方面提供了慾望主體逾越禁忌追求決爽(jouissance),使主體成為一個「行動者」的可能。因此在社會學中看似截然對立的「結構」與「能動」,在拉岡的理論中被欲望給辯證統一了起來,提供了一個理解「結構/能動」問題的獨特視角。本課程將介紹拉岡理論的大致架構,以期讓修課同學能掌握一個主體內在精神和心理的解釋圖像。
除了介紹拉岡的理論之外,本課程也將進一步閱讀齊澤克(Slavoj Žižek)如何將拉岡的理論應用延伸至當代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分析,強調意識形態並非僅僅是「虛假意識」,而是支配主體感知與慾望的隱性機制。齊澤克提出了「主體的幻想結構」,認為意識形態不僅存在於思想或話語中,而是深深植入我們的慾望結構,使我們在不自覺的狀態下「享受」受制的同時,也不自覺地自願服從於這套社會秩序。這一「享樂機制」乃是齊澤克分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切入點,本堂課所閱讀的文本將會介紹齊澤克如何從精神分析與意識形態批判的角度,對以下這幾個範疇探討:
日常生活中的象徵結構:分析家庭、教育和工作場所中的象徵秩序如何塑造我們的角色和行為模式。
消費社會中的慾望結構:檢視當代消費主義是如何透過象徵符號來構建慾望,並激發調動我們的行為驅力。
政治宣傳與意識形態:解構政治宣傳如何利用幻想與大他者的力量來引導集體無意識,使社會大眾在無形中服從於特定意識形態。
身份認同:討論現代人如何透過消費、社交媒體等途徑構建自身形象,並分析自我認同與大他者之間的複雜關係。
此外,本課程也將透過電影、文學作品等媒介,讓學生能夠從精神分析的視角詮釋其背後的象徵意涵。透過這些材料,學生能夠從個人、集體無意識的層面重新審視現代社會,從而加深對當代生活中意識形態結構的認識,並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四/6,7,8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潘忻學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另與老師約定時間地點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馬元龍 著,2006,《雅克.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
Slavoj Žižek 著,胡雨譚、葉肖 譯,2006,《幻想的瘟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精神分析與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