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3019 人文:人文價值思辨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參與 | 30 | .上課回答問題加分(加分直至學期總分100分為止) |
期中考 | 30 | 隨堂考,筆試 |
期末考 | 30 | 隨堂考,筆試 |
第 17 與 18 週的學生自主實作 | 10 | 學生自主實作表現評量,由通識中心辦公室提供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5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85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134 人,選上機率為63%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這門課程草擬了四個授課主題:1、文物的價值,2、文化的傳播,3、文明的誕生,4、歷史的變與常。說明如下。
1、文物的價值:首先,預設以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作為區分性概念,探討「何謂真正幸福」。引導同學們討論問題的方式是,以市場炒作機制(價錢)與歷史文化內涵(價值)的預設作為出發點,期望同學們能夠通過辯證反思而為自己找到最初步的「合理的判斷」。其中,與中國文物相關的「藝術涵養、發現美善素養、美的鑑賞、創意創新」等等議題,都是主要的教學內容。
2、文化的傳播:「合理的判斷」僅僅只是一個可能性概念,它還需要具體的社會實踐才能現實化,因此,「尊重差異、溝通互動、良善意願」等因素,它們都影響了文化傳播的結果。本課程以瓷器為例,說明(海上)絲綢之路的全球傳輸概況,進一步地引導同學們反思文化優劣論,是一個援引文化人類學概念的研究視角。
3、文明的誕生:種種「良善意願」或許因為歷史文化差異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為求逼近「人本教育」的終極理想,形而上學的通識教育或有必要。本課程首先從文、史、哲的共同的先驗預設(meta,後設、史元、形上學) 開始這個授課單元,再從中國文物的直觀經驗轉往現象學反思。與之相關的教材內容有:人類文明從無到有的舊、新石器時代,包含台灣卑南文化在內的環太平洋的玉石器文化圈,以及上古世界四大古文明(銜接到下一單元「歷史的變與常」)等。通過考古與盜墓的批判,嘗試以辯證反思的方法論,開啟同學們從文明的誕生轉往形上思辨的心路歷程。
4、歷史的變與常:在康德著名的「二律背反」裡,形上思辨除了是時間開端的有無之外,另一道命題是關於時間意識的變與常(一與多)。關於人類文明是否具有黑格爾(G. W. F. hegel,1770-1831)所謂的絕對精神 (歷史長期發展的合理性),本課程持以開放的態度而保留給同學們自己尋找答案。惟於教材的選擇方面,本課程以宗教文物權充精神文明的象徵,依照時間序列而介紹三代青銅、秦漢神仙思想、唐代造像、宋元明清的世俗生活。
根據通識教育之目標,本課程草擬教學大綱,約如上述。有別於傳統文史哲研究多局限於文獻史料或文字概念者,本課程主要以中國文物的直觀圖像作為授課教材(看圖片授課,而不是書面文字的教科書)。經由藝術社會學、工藝美術史、考古學與文物收藏機制等學術研究視角,多方面地與文、史、哲等相關學術領域相互交流,促進同學們認識並反思種種不同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判斷,希望能對同學們的理性人格養成有較積極的影響。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二/1,2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中國古董文物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施世昱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兼課老師,另行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本課程之教材主要是授課教師自行蒐集、編輯的數位圖錄檔案,並無指定教科書。圖像來源除了是美術史或各大博物館已予肯定的代表性中國文物之外,亦選取自《典藏--古美術》雜誌或各種拍賣會圖錄。以此,本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是屬於看圖說故事的圖說或圖解,其詮釋學性質,亦屬現象學的直觀描述法。
2、指導同學們使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故宮典藏資料檢索」。故宮館藏中國文物有40萬件之眾,圖片與圖說較具學術權威性,足以擴充同學們的專業知識。
3、其他參考書目如下: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張明華,《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陳芳妹,《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台北市:故宮,民國87年)。
馬自樹主編,《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劉慶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典藏-古美術》、《故宮文物》等期刊。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人文價值思辨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