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3023 人文:人文價值思辨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到課率 25
期中作業 45 三篇各15%
分組討論 30 兩次各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5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5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416 人,選上機率為25%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

教育目標

這是一門初探愛情論述的課程,我們探討作為悸動、情緒與慾望的浪漫愛,更將浪漫愛作為一個論述,來探討它在各個文化中的型態、表現方式、作用與內涵。這門課將以當代最普遍、最大眾化的文化媒介即電影為基礎,輔以分析論述與文學作品,來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作品如何表述浪漫愛,而我們對於「愛」的想像與認知,又如何與之呼應。本課程期望藉由主題式的討論與重要作品的賞析,來探問與反思我們對於「愛」的理解,從而認識自己、並且豐富我們的社會生活、也深邃我們的心靈與精神生命。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Robin Baker。《精子戰爭》。台北,麥田出版,1999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台北,商周出版,2015
Georges Bataille。《愛神之淚》。台北,麥田,2020
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臺北縣新店市,立緒,2000
Marcel Danesi。《KISS!吻的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2016
Helen Fisher。《解構愛情:性愛、婚姻與外遇的自然史》。台北:貓頭鷹,2019
Erich Fromm。《愛的藝術》。台北:志文,2003
Anthony Giddens。《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巨流,2001
John Gray。《男女大不同: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的戀愛講義》。臺北:生命潛能文化,2011
Eva Illouz。《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新北市:聯經,2019
Eva Illouz。《為什麼不愛了》。新北市:聯經,2021
Laura Kipnis。《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台北:行人,2010
Dnaiel Z. Lieberman, MD. and Michael E. Long。《欲望分子多巴胺》。臉譜,2023
Niklas Luhmann。《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2011
Lynn Margulis & Dorion Sagan。《性的歷史》。台北:時報出版,1994 (二版)
Richard David Precht。《愛情的哲學》。台北:商周出版,2011
Cas Wouters。《性與舉止:西方女性解放史》。台北:韋伯文化,2008
早川聞多。《春畫:一窺江戶人的日常性生活》。健行,2020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林馥郁。《都會.流行.李宗盛—李式情歌文本中的性別敘事與愛情話語》。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
伊藤勝彥。《愛的思想史》。台北:萬象,1993
孫中興。《學著,好好愛》。臺北市:三采文化,2016
孫中興。《學著,好好分》。臺北市:三采文化,2016
奧維德。《愛經》。中國天津:百花文藝,1998
鄭秉泓。〈用浪漫對抗現實:瓊瑤電影的魔性與感性〉。《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春山出版,2020。253-265
韓炳哲。《愛欲之死》。大塊文化,202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人文價值思辨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