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3185 社會:媒體素養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及參與討論 30 含出席率及課堂討論參與度成績,無故缺曠一週扣實得分數3分
期中考試 30 範圍包含開始上課至期中考前一週所有範圍與上課內容,題目為五題申論題中任選四題作答(開書考)
期末考試 30 範圍包含期中考後至期末考前一週所有範圍與上課內容,題目為五題申論題中任選四題作答(開書考)
彈性學習週 10 iLearn教學平台補充教材點閱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153 人,選上機率為65%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迪暉

教育目標

(一)、課程目標 1.以社會領域為路徑引導學生「為萬世開太平」,掌握有關媒體的歷史起源、發展條件、多元的社會後果,以培養學生在當代社會下的媒體素養。(認知:包含基本知識與應用、理解與分析能力) 2.強化學生資訊與媒體訊息的思辨力與判讀力,同時提升學生取用、評估、創造和傳播正確且可信任之資訊的資訊力和道德力。(技能) 3.經由自行蒐集資料與討論的過程建立新時代的媒體素養,培養小組團隊合作的經驗與能力,進而肯定自我及欣賞他人。(行為) 4.對於媒體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向,能夠進行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媒體素養,進而願意承認差異與尊重差異。(情意) 5.培養成為具備對媒體反思及資訊判讀能力的現代公民。(後設認知結果) (二)、課程內涵 面對不實資訊傳染病洪流的世代,僅以逐個打假訊息的方式來降低其殺傷力,不單成本大、時效慢,效益也低。最根本的解決之道立基於人們的資訊判讀力,大學生必須學習強化自己的資訊判讀力,以抵禦無孔不入的假資訊,通過媒體素養與資訊判讀力的提升,進而影響、甚至改變大學生於日常生活與學習過程中在資訊和媒體之近用、評估、創造過程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自編講義
2.影片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媒體素養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