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3189 社會:社會價值思辨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到課率 25
小組討論 45 三次各15%
書面報告 30 兩篇各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75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223 人,選上機率為33%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

教育目標

本課程探討現代社會中重要的性別議題。本課程以女性相關議題為基礎、以台灣為基本觀察點,將課題與視野延伸至性別與文化的多元性,聚焦於兩性平權、同志議題、情慾解放、全球流動與勞動等社會正義相關聯的題材,做初步的認識。 本課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從具有批判色彩與女性主義取向的社會科學研究,來了解現代人、特別是台灣在地社會與文化脈絡下的可能處境。本課期待藉此開拓我們對現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思考,並刺激我們啟發國內歷史與社會文化情境下的性別平權、多元、與相互尊重的思考。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Virginia Woolf. 《自己的房間》,導讀版。天培,2008年。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男性建構的世界:我們的雄性本位文化》。暖暖書屋,2020年
Arlie Hochschild. 《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群學,2017年。
Betty Friedan. 《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新自然主義,2000年。
Amy Ellis Nutt. 《變身妮可:不一樣又怎樣?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時報文化,2017年
Sophia Phoca. 《後女性主義》。立緒,1999年
Sue Lloyd-Roberts. 《女性面對的戰爭:及那些敢於抵抗的勇者》。自由之丘,2018年
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聯合文學,2015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巨流,1999年。
王曉丹,主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大家,2019年
何春蕤。《豪爽女人》。皇冠,1994年。
邱琡雯。《性別與移動》。巨流,2005年。
紀慧文。《12位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唐山,1998年。
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巨流,2011年。
陳昭如。《沈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人本教育基金會,2018
陳美華、王秀雲、黃于玲,主編。《欲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巨流,2018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行人文化,2008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時報,2011年。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時報,2011年。
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左岸文化,2005年。
謝碩元。《暗夜裡的白日夢》。時報,2014年。
盧省言。《有毒的男子氣概》。Net and Books,2021
顧燕翎。《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貓頭鷹,2020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社會價值思辨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