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5146 都市史理論專題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成績 | 20 | |
書報討論發表 | 40 | |
移地教學表現 | 15 | |
課堂互動參與度 | 25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3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穎禎教育目標
此課程主要是以系統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角度教授都市史的通論以及都市歷史研究的方法理論,藉此讓課堂學習者有都市演變的通盤歷史知識,同時也對於都市形成與變遷的觀察能有學理性的分析技巧。
具體上,課程先教授人類發展於不同時期所建立的都市,除了認識其形態外也針對其社會經濟或文化構造上作理解,而採用的分析技巧則以建築類型學(tipologia edilizia)、型態學(urban morphology)等手法找出都市紋理(fabric/tissue)來作空間分析方法,藉此觀察空間中各種面向。除此之外,再以更大尺度的領域學(territorio)、聚落與都市地理(settlement and urban geography)等基礎理論理解都市單元與區域環境之關係,進而掌握大尺度空間的體系與網絡。於此同時,講授歷史視點,使 學生能夠不僅能分析空間物理性質,對於過去的文化累積及脈絡變遷也能掌握。文化/社會人類學、歷史學、地政學等理論是這階段學習的理論基礎。
課程並以專題方式講授,是以近年都市史研究熱門的主題方向與研究路徑作為課堂傳授重點,例如亞洲的殖民都市與資本化關係、人類發展中的整體城鎮化現象、水與都市形成發展的關係等。課堂並讓修習者選定都市史研究重要著作進行分析與研討。課程並安排移地教學,以實際田野訪查的方式來加深都市史的概念與印象。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三/6,7,8[H435]
修課班級:歷史系3,4,碩1,2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世界史領域課程。第一堂課未出席者,視同放棄,將逕予退選。大三四可選課H435上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陳穎禎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每日10:00-18:00
(上課時間除外)
需事先告知以利安排
地點可於教室或是人文大樓四樓H446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01. Kevin Lynch著,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
《優質城市型態》,台北: 六合出版社,2004。
02. 王受之
《城市史第一部: 有機城市》,台北: 藝術家,2003。
03. Catherine Dee著,張瑋如譯
《地景中的形式與織理》,台北: 六合出版社,2011。
04. アーサー・コーン著、星野芳久譯
《都市形成の歴史》,東京: 鹿島出版会,2013。
05. 世界建築史15講編集委員会
《世界建築史15講》,東京: 彰国社,2019。
06. 布野修司編、アジア都市建築研究会執筆
《アジア都市建築史》,京都市: 昭和堂,2010。
07. 槇文彦、他著
《見えがくれする都市》,東京: 鹿島出版会,2012。
08. 相田武文、土屋和男共著
《都市デザインの系譜》,東京: 鹿島出版会,2003。
09. 陣内秀信・高村雅彦編
《水都学Ⅱ》,東京: 法政大学出版局,2014。
10. アーヴィン・ガランタイ著,堀池秀人譯
《都市はどのようにつくられてきたか:発生から見た都市のタイポロジー》,東京: 法政大学出版局,2014。
11. 都市史図編集委員会編
《都市史図集》,東京: 彰国社,2015。
12. 外川淳著,何姵儀譯
《城下町、門前町、宿場町之旅》,台北: 遠足文化,2017。
13. 團紀彥編
《東京論》,台北: 田園城市與文化,2008。
13. 范毅軍
《傳統市鎮與區域發展: 明清太湖以東地區為例》,台北: 中研院,200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史理論專題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