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5282 中國哲學專題(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末報告 50
平時成績 50 包括點名與發問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2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1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蔡家和

教育目標

本課程主要是中國哲學之基礎,以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原論之原教論與原性篇及其附錄為主,原教論中,對陽明的闡發,乃是朱陸的通郵合會,還有王學末流,相較於牟宗三先生對於陽明弟子龍溪學的四無說之看重,唐先生大致有其不同的看法;至於王學的殿軍,劉蕺山,牟先生視其為理氣吸緊的講,且視五峰蕺山學為一系,乃主客觀飽滿之說,而唐先生認為是重氣之學,其中的氣要高看,重意情氣的說法,故唐牟對陽明後學的詮釋亦有不同。宋明理學,其中的德行論,工夫修養論,教育篇,後天學習論等等,都是上課的主要議題。唐君毅屬當代新儒家第二代,是熊十力的弟子,其著作,道德自我的建立在民國時期得過教育部最佳刊物。中國文化宣言主要執筆者亦是唐先生本人;他的著作共約一千萬字。在香港與錢穆先生創辦新亞書院。其一生關心中華文化的傳承,享年六十九歲,一生為教育與學術,及中華文化奔波,為大陸喻為當代的孔子。中國哲學原論是他的晚年作品,乃以性道教三面向,及導論篇,而於原道篇有著三本,共有六冊的作品,其中的原性篇,對於中國哲學傳統的性之概念做一解析,從先秦,到漢代,到魏晉,再到佛教,及宋明,這是唐先生的大氣魄之作品。除了宋明理學外,其中國哲學原論,亦涉及於佛學與魏晉之學,亦是上課之重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硏究集》(1943年)
• 《人生之體驗》(1946年)
• 《心物與人生》(1953年)
•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1953年)
• 《人文精神之重建》(1955年)
•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1958年)
•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1958年)
• 《哲學概論》上、下(1961年)
• 《人生之體驗續篇》(1961年)
• 《道德自我之建立》(1963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哲學專題(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