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6462 科技、醫療與性別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20 上課缺席不可超過三次
期末報告 50
memo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7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2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科技指的是知識(know-how)。這知識是關於使用、設計、維修物體和硬體,它的傳播可能是視覺形象的,可能是觀察、練習、操作的,也可能是口傳教授與書寫閱讀的~~(Mackenzie and Wajcman, 1985)。 近幾年來,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研究與科技與醫療(STM)在歐洲與美國已經成為相當重要的學門。科技與社會的領域出現,受到知識社會學、科學史、科學哲學、醫療社會學與女性主義理論、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具有跨學科研究的性質。STS的科技與社會研究,強調分析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的交錯共構關係,以及並探討科技如何與社會生活相互影響。 本課程主要是在眾多STS研究主題中,將焦點關注於性別、科技與醫療。從性別的角度切入,STS 中許多與女性身體與心靈相關的主題已經有相當豐富的社會學研究,包括生殖科技、婦產科與助產士、疫苗、更年期問題、荷爾蒙、愛滋病運動、女性健康運動、環境污染與公共衛生等等。本課程將以STS(科技與社會)/STM(科技性別與醫療)作為主要的探討領域,在主題概念的部分將會討論(生物)醫療化((bio)medicalization)、及科技的社會建構論、行動者網絡理論等。 本課程第一部分,將重點介紹SSK (social Studies of Knowledge)、強綱領、ANT(行動者網路理論)、社會世界理論等STS理論的不同觀點。由於對STS研究有相當強的經驗研究的基礎,因此本課程也希望透過對於科技議題的社會研究與理論,瞭解不同的行動者(人與非人)如何形塑科技使之得以普遍的使用,並且在動態的構成、轉譯、實作中出現。再者,從STS理論中,社會與科技有哪些關係?第二部分將討論性別、醫療與STS,尤其以愛滋病運動與性別與科技研究為主要案例,近一步了解STS觀點如何運用在具體的社會案例上。 由於考量同學論文寫作的需要,因此本課程特別教導同學從他人的經典研究中,開展自己研究的方法。因此,本課程理論僅佔二分之一,許多科技與醫療案例的研讀,目的是引導同學,藉由研讀來學習如何活用理論與經驗分析。同學不一定需要全面瞭解這些主題的科學細節,重點在於學習「如何」去做科技與社會研究,並且如何將傅柯、知識社會學等理論架構,活用於研究之中。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Collins, H. and Pinch, T. 著,李尚仁譯 (2016)。《科倫醫師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左岸出版。
2.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合編)(2004)。STS讀本Ⅰ、Ⅱ《科技渴望性別》、《科技渴望社會》。群學出版社。
4. 成令方(主編),傅大為、林宜平(合編)(2008),《醫療與社會共舞》。群學。
5. 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著,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2018),《照護的邏輯》。讀書共和國。
6. Sismondo著,林宗德譯(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
7.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編(2012),《意外多重奏:STS 如何重組真相》。行人出版社。
8. 藤垣裕子編,王珮瑩譯,林宗德校訂,2015,《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群學。

***進階讀物:

*Clarke, Adele E., Shum, Janet K., Mamo, L., Fosket, J. R. and Fishman, J. R.(2010). 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ce, Helath and Illness in the U.S. Duke University.
*Oudshoorn, Nelly (1994). Beyond the Natural Body: An Archeology of Sex Hormones . London: Routledge.
*湯瑪斯˙庫恩著,王道還譯(2004),《科學革命的結構》。遠流。
*Hess, David (1997). Science Studies: An Advanced Introduction. NYU.
(以下簡稱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科技、醫療與性別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