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6462 科技、醫療與性別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 | 20 | 上課缺席不可超過三次 |
期末報告 | 40 | |
每週上課繳交memo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6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教育目標
近幾年來,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研究與科技與醫療(STM)在歐洲與美國已經成為相當重要的學門。科技與社會的領域出現,受到知識社會學、科學史、科學學、醫療社會學與女性主義理論、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具有跨學科研究的性質。STS的科技與社會研究,強調分析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的交錯共構關係,以及並探討科技如何與社會生活相互影響。
本課程主要將焦點關注於STS領域中的重要主題---醫療與性別。從性別的角度切入STS 中許多與女性身體與心靈相關的議題,這些議題從醫療社會學、性別研究等針對議題進行跨領域整合,且在社會學界已有豐富討論。議題包括生殖科技、婦產科與助產士、疫苗、更年期問題、荷爾蒙、愛滋病運動、女性健康運動、環境污染與公共衛生等等。STM (科學、技術與醫療)作為主要理論會著重於討論以下概念:(生物)醫療化((bio)medicalization的影響、科技的社會建構論、性別與科技爭議等。本課程結合醫療領域中的性別議題,以醫療中的女性工作者、愛滋運動、科技的性別研究為主要議題,近一步了解STS觀點如何運用在具體的社會案例上。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三/6,7,8[SS304]
修課班級:社會碩博1,2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鄭斐文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一下午2:00
教師辦公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Collins, H. and Pinch, T. 著,李尚仁譯 (2016)。《科倫醫師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左岸出版。
2.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合編)(2004)。STS讀本Ⅰ、Ⅱ《科技渴望性別》、《科技渴望社會》。群學出版社。
4. 成令方(主編),傅大為、林宜平(合編)(2008),《醫療與社會共舞》。群學。
5. 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著,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2018),《照護的邏輯》。讀書共和國。
6. Sismondo著,林宗德譯(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
7. 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編(2012),《意外多重奏:STS 如何重組真相》。行人出版社。
***進階讀物:
*Clarke, Adele E., Shum, Janet K., Mamo, L., Fosket, J. R. and Fishman, J. R.(2010). 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ce, Helath and Illness in the U.S. Duke University.
*Oudshoorn, Nelly (1994). Beyond the Natural Body: An Archeology of Sex Hormones . London: Routledg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科技、醫療與性別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