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2學期-6511 敘事取向社會工作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程導讀 | 20 | 依修課人數分配導讀內容 |
生活中的小故事 | 5 | |
敘事訪談練習 | 25 | 訪談,錄音,逐字稿(生成式AI協助) |
敘事資料分析 | 25 | |
圖文書生命故事製作 | 25 | 學習分鏡,分節,利用生成式AI工具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15 人選讀,尚餘名額5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聖桂教育目標
敘事取向工作方法乃立基於後現代思潮和社會建構觀的助人哲學。本課程試圖對助人者的角色進行深刻反省;反思當助人者運用其專業知識接觸當事人的生命經驗;究竟是再度烙印當事人疾病的地位,或是有機會用嶄新的視野看待自己與世界。本課程將學習:聽懂當事人的故事;協助當事人重新改寫其生命故事:產生新的行動力。
本課程將介紹基礎理論與實作案例,同學亦可從閱讀、討論與演練中領略敘事會談的相關技術與應用。它嘗試在困頓的議題中開啟新局,這是它吸引我的原因。
課程概述
本課程「敘事取向社會工作專題」旨在引導碩士班學生深入理解並掌握敘事取向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敘事取向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技巧,為社會工作者提供了一種強而有力的工具,用於支持個人和社群重新構建他們的生活故事。課程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目標展開。
首先,學生將學習敘事取向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課程將涵蓋敘事取向的哲學基礎,特別是其如何從後現代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中汲取靈感。學生將探討敘事取向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應用。
其次,學生將掌握敘事取向諮商的原理與實踐方法。課程將提供實際的案例分析和模擬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在社會工作中運用敘事技巧,例如外化對話、獲取替代故事和建立優勢視角等。這些技巧不僅有助於個案的心理健康改善,還能促進其社會功能的提升。
第三,課程將介紹敘事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學生將學習如何設計和實施敘事訪談,收集個人和社群的故事。課程將強調倫理考量,確保在資料蒐集過程中尊重受訪者的隱私和自主權。
最後,學生將掌握敘事資料分析的方法。課程將教授如何透過主題分析、情節分析等方法來解析敘事資料,並從中提取具有意義的見解。學生將學習如何將分析結果應用於實務中,以支持個案和社群的變革。
整體而言,這門課程將不僅提供理論基礎,還將強調實務應用,助力學生成為具備敘事取向專業能力的社會工作者。透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將能夠自信地運用敘事取向方法,促進服務對象的自我發展和社會融入。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二/2,3,4[SS302]
修課班級:社工碩博1,2
修課年級:1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附讀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聖桂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週二下午
週四下午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廖仕德譯(2001)。故事、知識和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吳芝儀(2004)敘事心理研究。嘉義濤石出版社。
蔡敏玲、余曉雯(2009)。敘說探就(narrative inquiry)。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孟嬌譯( 2015)。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張老師文化。
Baldwin,C.(2013).Narrative social work :theory and application.the policy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敘事取向社會工作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