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0374 中哲:儒家的宗教精神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40 出席率及課堂表現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8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宗曙

教育目標

  信仰是人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儒家哲學在歷史上雖然沒有發展成為制式化宗教,但儒家之為「教」,不僅是儒家哲學具宗教意識,有宗教的作用,而且所要解決的也是人的終極關懷問題。終極關懷可以說是教人如何真正成為一個人,如何成就一個完美的人格,如牟宗三先生所說的「人當下立於其自己來覺悟價值之源,以期存在地實踐地完成其自己之人品,並期善化人之所有一切事。」   依中文,宗教是兩詞:依宗起教,以教定宗。宗是真歸宿,教是其軌道。依此,宗教必足以為日常生活之軌道,並由此印證並肯定一真善美之「神性之實」,即印證並肯定一使人向上而不陷溺之「價值之源」。 進一步言,能開啟人之理性使人運用其理性通過各種型態的實踐以純潔化其生命而達致最高理想之境界者始可說為「教」。 此即儒家哲學之「道德的宗教」,此教之源(宗)為道德實踐、成聖人之根據。   本課程從孔子的知天命,孟子的盡心知性以知天,及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對先秦儒家的宗教性做出探討。接著從宋明理學家對道體的妙悟及聖道工夫之進路對儒家哲學之為窮理、盡性、至命之圓頓化境一本圓教之說做進一步的探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4。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77。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哲:儒家的宗教精神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