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1800 社會學理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每週隨堂小作業 20
四次小考 60
期末議題探討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0人,已有7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惠敏

教育目標

社會學理論作為社會學系的必修課程之一,說明了學科的基本精神裡,具有抽象思考、系統分析、敏銳觀察及反身思考的特質。然而,如何選擇「適當」的閱讀,則涉及各自的學術訓練和品味,以及對於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眼界、想像力及實踐意圖。授課教師與同學之間也非灌輸正確解讀的上下關係,而是一種引導與互不同意、衝突的開端。修習本門課程之同學為大三以上,已受過基礎訓練的社會系學生,故此鼓勵同學開放心靈及胃口,精讀而非名詞(關鍵詞)解釋閱讀。 本課程為一學年的課程,社會學理論非常龐雜,初步以古典理論及當代理論切分,上學期希望能完成馬克思、韋伯、涂爾幹的幾本經典著作的閱讀。同學們至少必須要粗略地讀過,理論家及其關鍵概念的引介、解讀則由授課教師盡責,下學期則會進入齊美爾及當代議題。我在選擇讀本的考慮時,主要是鎖定「社會領域」及「社會事實」的想像,希望展開具有歷史觀點、回應當代社會及文化比較觀點的閱讀及討論。 也建議同學們不要太快地以「當代自己所處的情境」來設想社會理論,也就是說,或許不需要快速地滑溜以自己周遭的例子來框架理論的想像力及可能性,反之亦然。 當然,最大的邀約和請求,是進入閱讀與思索的旅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材讀本

1.總論:

(1)亞歷山大(Jeffery C. Alexander)著,賈春增、董天民譯。2000。《社會學二十講:二戰以來的理論發展》,(Sociological Theory: Since World War II)。北京:華夏出版社。
(2)布賴恩•特納(B. S. Turner)編,李康譯。2003。《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簡惠美譯。1999。《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2.馬克思(Karl Marx):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1975[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1-4。北京:人民出版社。
(2)伊海宇譯。1990。《1844年經濟與哲學手稿》。台北:時報。
(3)吳家駟譯。1990。《資本論》。台北:時報。

3.韋伯(Max Weber):
(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多版本。

4.涂爾幹(Émile Durkheim)
(1)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2)馮韵文譯。2003(1996)。《自殺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理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