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1834 食品、文化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Attendance & In-class Participation 10 在每次上課前,同學們應該閱讀指定文本,準備回答老師上課時的提問。同學們應踴躍參與課堂討論,上課參與的程度列為成績評量之ㄧ。
Weekly Discussion 15 每週討論之前,老師會公佈與該週主題有關的1-3個問題。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鼓勵同學自行蒐集額外的延伸閱讀資料,用批判、謹慎、求證的態度來回答問題,在答案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Assignments 20 課程進度,學生要繳交4~5份個人作業。作業主題及格式等相關細節會在課堂上公佈。為了鼓勵同學發揮創意,多多討論,除了書面答案之外,也可繳交影像或數位照片形式的補充答案。
Farmer’s Market Visit 10 我們會擇期參觀興大農夫市集,參見網址:http://organic.nchu.edu.tw/main.php。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62 人選讀,尚餘名額-3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正慧

教育目標

我們的糧食是在何種情況下生產?是誰,是那個社區,又是在怎樣的自然及社會人文環境下,生產出我們食用的食物? 而又是誰採收、處理、加工、運輸這些糧食? 我們又如何選擇我們吃的食物?飲食偏好只是單純反應個人喜好?還是社會建構的? 那每個民族特有的傳統與文化對飲食習慣或禁忌有無影響? 還有,我們對飲食的消費及愛好是否也反應出個人社會地位及品味?更進一步地說,飲食機會與生產、消費型態反應出多少現今社會的不平等?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 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Michael Pollan著、蕭秀姍 黎敏中譯,2008,《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台北: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代號: The Omnivore’s Dilemma]
艾瑞克•西洛瑟著、陳琇玲譯,2002,《速食共和國─速食的黑暗面》。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代號: Fast Food Nation]
Tom Standage著、楊雅婷譯,2010,《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台北市:行人。
Jack Goody著、楊惠君譯,2004,《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台北市:聯經。
Marvin Harris著、葉殊憲.戶曉輝譯,2004,《食物與文化之謎》。台北市:書林。
Karl Weber著、顧淑馨等譯,2010,《美食有限公司:美國食物與美味食物的真相》。台北縣:繁星多媒體。[代號: Food Inc.]
Ingeborg Boyens著、杜默譯,2001,《基因騙術》。台北:時報出版社。
Carol J. Adams著、卓加實譯,2006,《男人愛吃肉 女人想吃素》。台北市:柿子文化。
蘇遠志著,2000,《基因食物面面觀》。台北:元氣齋出版社。
� Marion Nestle著、許晉福譯,2004,《美味的陷阱─驚爆誇大健康的食品謊言》。台北:世茂出版社。
�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 黃鵬仁譯,1995,《消費Consumption》。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Katarzyna J. Cwiertka著、陳玉箴譯,2009,《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台北:韋伯文化。
� George Ritzer著、林祐聖 葉欣怡譯,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Marion Nestle著,程池 黃宇彤譯,2004,《食品安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Pietra Rivoli著,洪世民譯,2006,《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台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董時叡,2007,《有機之談─有機農業的非技術面思考》。台中:董時叡。
� 何榮幸、黃哲斌、謝錦芳、郭石城、高有智,2009,《我的小革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食品、文化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