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2637 人文:華族移民社會與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試 40
期末考試 40
平時成績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1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曹淑瑤

教育目標

本課程除探討近代以來華族海外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也將著重海外華人與母國之間政、經、社方面的緊密關係與文化上的延續,輔以居留地之政經社會的變遷,探討華人與居留地社會在不同時空中的互動模式,引導學生以小見大,更深入理解與思考人類歷史。 透過本課程之學習,將不僅以知識傳遞為限,期能培養本校學生具有聆聽、表達及溝通能力,分析、推理及整合能力,欣賞多元文化能力,尊重生命與關懷環境的態度,具備國際視野能力,以厚實其「安身立命、關懷社會、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之通識核心精神。

課程概述

華人藉海流與季風之力與海外互通往來的歷史,已有二千年之久。華人最初是以經商貿易為目的,往來於中國與東南亞的海域,由於是以帆船作為交通工具,在等待季節風轉換的期間,會短暫寄居當地,隨即返回故鄉;但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國際政經局勢的轉變,吸引大批華工遷徙海外,華人遷徙的足跡遂遍及五大洲。事實上,華族海外移民不僅是國際人口遷移的重要環節之一,同時也激化居留地的社會與政經情勢,乃至種族議題。本課程除探討近代以來華族海外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也將著重海外華人與母國之間政、經、社方面的緊密關係與文化上的延續,輔以居留地之政經社會的變遷,探討華人與居留地社會在不同時空中的互動模式,引導學生以小見大,更深入理解與思考人類歷史。 透過本課程之學習,將不僅以知識傳遞為限,期能培養本校學生具有聆聽、表達及溝通能力,分析、推理及整合能力,欣賞多元文化能力,尊重生命與關懷環境的態度,具備國際視野能力,以厚實其「安身立命、關懷社會、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之通識核心精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李思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臺北:國史館,1997年。
周敏,《唐人街:深具社會經濟潛質的華人社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張翎,《金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張翎,《郵購新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陳靜瑜,《紐約曼哈頓華埠:一個美國華人社區之個案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0年。
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2年。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3年。
Kwong, Peter. Chinatown, New York: Labor and Politics, 1930-1950. New York: News Press, 200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華族移民社會與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