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3199 中文:古典小說選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0 依學校規定進行紙筆測驗。
期末考 20 依學校規定進行紙筆測驗。
報告 15 詳細資訊請參見本課程教學平台。
分組課堂討論 15 依據不同的教學主題設計問題提供學生於課堂上進行討論並發表意見。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5人,已有64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佩君

教育目標

中文的學習自小即為國人的重點基礎科目之一,然而過往的學習重點以背誦記憶為主,更以通過考試為唯一目標,到了大學階段,許多學生往往對中文產生既定的刻版印象,反而阻滯了學習的熱情,甚至是誤解了文學的意義,依循著錯誤的概念與方法,繼續複製囫圇吞棗、生吞活剝的學習方式。然而,文學的光彩並不為了考試而發,文學的價值更不僅止於認識華辭麗句或國學常識,所以,首先,本課程在選文方面,特別以貼近生活為主,可以從不同的選文,讀取不同的人生斷面;可以從不同的選文,思索不同的生命難題;可以從不同的選文,認識各式的民俗文化。其次,課程進行之中,要透過不斷地提問與討論,讓學生激盪出多層次的思辨能力,改變只以記憶為主的單一學習方式。其次,藉由每位同學的口頭報告,促使學習的觸角不只有停留在筆端,而是既能寫又能說的狀況,以改善當今學子口才普遍欠佳的不良現象。其次,不管是學生的報告還是課堂發言,均予以足夠的尊重,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不以標準答案的統一規範來要求學生,以提供更為多元彈性的學習環境,俾使從自由的氛圍之中,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另外,課後即時上傳授課投影片,方便同學課後複習,並以教學平台作為師生溝通的媒介,以使學習沒有距離,不受時間限制。 期許學生從閱讀之中自然而然能以更為包容的同理心態,看待社會裡每天可見的各種光怪陸離,以關懷的眼光對待自己身周的人事物,養成人文思維的溫柔敦厚。

課程概述

課程定位: 「中文」課程為全校大一新生共同必修課程之一,學分數2-2,共計4學分。以學院為單位,開設數門專題式文學課程,供學生依照個人興趣選課,以期能熟悉部分文學類型,達到文學欣賞、文化陶冶的目的。 教學目標: 一、分析問題與欣賞文藝,提升個人對文學藝術的知性和感性能力。 二、駕馭並應用語文、文學、文化的知識能力。 三、掌握語文表達能力。 四、具備思辨的內涵和能力。 教學內容: 透過古典或現代文學代表作品,呈現豐富、活潑的文學風格及面貌,使同學能深入探討中國文化、汲取心靈智慧、傳承文化資源,體會文學生活化、現代化及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教材擇取上,除配合教學目標外,亦根據各學院之不同特性而予以調整,另於課堂上輔以分組討論、報告、作品分享等學習方式,活化課程。並規定每學期的習作篇數,以收實際成效。 預期效果: 一、提升閱讀、欣賞及寫作之興趣與能力。 二、提升思辯、語文表達能力。 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增進涵泳文學、文化之能力。 四、開拓生活視野,培育文化素養,加強人文關懷。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一、主要教科書:教師自編講義;影片「陰陽師」、「煉金術」

二、重要參考書籍:

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馮夢龍編、顧學頡校注,《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凌濛初,《拍案驚奇》(臺北,光復書局,1998年)。
馬幼垣、劉紹銘、胡萬川編著,《中國傳統短篇小說選集》(臺北:聯經,1979年)。
蔡守湘選注,《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2002年)。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錦鏽,1992年)。
漢密爾頓,《希臘羅馬神話故事》(臺南:文國,1995年)。


※※請同學們遵守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古典小說選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