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2學期-0365 西洋哲學史(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考 | 40 | |
期末考 | 40 | |
出席及平時成績 | 2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8 人選讀,尚餘名額1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史偉民教育目標
接續上學期課程,使學生對於英國經驗論、康德哲學以及德國觀念論有基本的認識
課程概述
本課程接承西洋哲學史(一),主要講授自中世紀以後至十九世紀的西方近代哲學史,特別是Bacon, Hobbes, Descartes, Spinoza, Locke, Leibniz, Kant等人,有關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政治與社會哲學等思想。自十七世紀科學興起,哲學與科學密切結合。為因應科學知識與方法兩大特徵:數理推論與觀察實驗,西方近代哲學有兩大主流: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分別以理性與經驗作為知識的基礎與來源。之後康德提出先驗哲學,試圖批判綜合之。上述學派配合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分別在英國、法國與德國展開,對哲學及科學各自的發展及兩者之結合均有影響。其中日內瓦哲學家盧梭(J. J. Rousseau)首開歐洲浪漫運動的先聲,是反科學理性的主要思想家。繼康德先驗論之後,德國觀念論蓬勃發展。以費希特(J. G. Fichte)、謝林(F. W. J. Schelling)和黑格爾(G. W. F. Hegel)的哲學為主。此外施萊爾馬哈(F. E. D. Schleiermacher)的解經學(hermeneutics),對德國哲學也有次要的貢獻。至十九世紀,西方哲學在黑格爾之後的發展更是多元而分歧,其中包括馬克斯(Karl Marx)的歷史唯物論、孔德(Auguste Comte)的實證論、穆勒(John S. Mill)的效益論、叔本華(A. Schopenhauer)和尼采(F. Nietzsche)的意志哲學等。而新黑格爾主義(Neo-Hegelism)的思想則在英國、德國及美洲新大陸各有其發展。同時實用論(pragmatism)、新實在論(neo-realism)、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詮釋學(hermeneutics)、現象學(phenomenology)、歷程哲學(process philosophy)皆方興未艾,正為二十世紀的多元哲學注入活水。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2
上課時間:三/1,2[H317]
修課班級:哲學系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史偉民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開學後公佈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西洋哲學史(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