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2學期-1800 社會變遷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讀書筆記 40
小組報告 10
期末報告 20
期中考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本課程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藉由探討「鄉土」與「本土」概念的轉變, 讓同學瞭解一九七零年代以後,在文學、音樂、攝影等文化領域的鄉土運動與本 土化典範背後所涉及到的政治社會變遷與意涵。而此部分也特別以民歌運動與鄉 土電影為主要討論案例。同學從當代「多元文化」論述,回溯至台灣七零年代前 的族群認同與文化變遷、國族想像如何受到特定歷史與經濟因素的影響。從民 歌、本土歌謠到社會運動歌曲,以及鄉土文學、電影的案例中,希望同學瞭解七 零年代開始的台灣政治、文化與經濟變遷。第二部份,主要以全球化與移民問題 為主。此部分從台灣在地與國際的角度審視移民與流亡問題,主要探討的案例有 二,一為在台灣的女性移民,二為與人權相關的西藏流亡問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二、主要讀物: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1970 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
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釗維,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一九七零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
遠流。
王力雄,2009,《天葬:西藏的命運》。大塊文化出版。
Schech, Susanne and Haggis, Jane (2003)著,沈台訓譯,《文化與發展:批
判性導論》。巨流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變遷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