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2學期-3018 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 30 透過出席率以及課堂上的參與度,評量學生的學習態度
學習單與回饋表 20 目的在於加強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課程內容與生命經驗之間的整合
期中報告(個人) 20 評量標準主要在於學生能否正確而深入淺出地介紹負責單元之內容、能否貼近同學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反省與舉例說明、報告內容之深度與密度
期末報告(團體) 30 評量標準主要在於學生自行研發一個適能適齡的教案,透過此教案將其所關懷的生命議題,做出合宜的呈現。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17 人選讀,尚餘名額4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蘇娉妍

教育目標

1. 啟發學生對其生命的看法與反思的能力。 2. 發展學生道德思辨與倫理判斷的能力。 3. 幫助學生探索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 4. 引導學生發掘他人生命意義,習得協助他人實踐生命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艾立勤(2005),《維護人性尊嚴》,台北:光啟。
孫效智(2010),《打開生命的16封信》,台北:聯經。
孫效智(2002),《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台北:立緒。
劉桂光(2009)主編,《繁華落盡,美到最後:生命的真相》,台北: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富邦文教基金會出版。
劉桂光(2008)編,《活出精彩的生命-生命教育概論》,台北: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園:台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AAEE)。

Ferrucci, Piero(2005),席玉蘋譯,《仁慈的吸引力》,台北:大塊文化。
Frankl, Viktor E(2008),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
Fromm, Erich(1969),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
Lewis, C.S.(1998),梁永安譯,《四種愛》,台北:立緒。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