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2學期-4002 隱喻與文學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末報告 40 口頭20%書面20%
出席率及課堂參與度 25
平時研討習作 30
投稿期刊或研討會 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人,已有3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周世箴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博士班學生而設計,在學生原有的學科訓練素養基礎上,帶領學生從認知隱喻學經典理論及文學解析範本研讀入手,促發學生對焦點議題進行研討與論辯,從文本的表層結構(語音>辭彙>句法>語篇)及背景知識入手,透視深層思維的運作,進而嘗試整體性閱讀與單一文本多元解析框架的範例實踐與創意延伸。意圖經由理論研討與實踐體悟的碰撞而開發出拓廣視野並進行學術思辯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Lakoff, George & Mark Turn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超越冷靜的理智:認識詩譬喻的解析導引),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周世箴譯注。未刊稿)
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Ortony, A.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seco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2–251
周世箴譯注導讀(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1980 原著)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社
梁玉玲等譯 (George Lakoff 1987原著)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台北:桂冠。
Lakoff, George & Johnson, Mark 2003 . “Afterwards,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藍純 2005,《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蘇以文 畢永峨主編 2009,《語言與認知》,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張榮興 & 黃惠華.
2005,〈心理空間理論與「梁祝十八相送」之隱喻研究〉,《語言暨語言學》6.4:681-705
2006,〈從心理空間理論看最短篇小說中之隱喻〉,《華語文教學研究》3.1:117-133
吳佩晏(Pei-yen Wu)、張榮興 (Jung-hsing Chang)
2010,〈心理空間理論與《論語》中的隱喻分析〉,《華語文教學研究》,7.1:。
陳璦婷
2007《當代隱喻理論與小說詮釋--以陳映真、宋澤萊的政治小說為例》東海中研博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隱喻與文學研究 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