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2學期-5056 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報告 30
期末報告 50
每一節上課繳交memo一份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4 人選讀,尚餘名額6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本課程主要結合文化研究、性別研究與科學研究取向,研讀STS經典讀物,並且從性別身體、視覺文化與權力的角度切入STS主題。因此,本課程的第一個重點為介紹科學哲學、SSK (social Studies of Knowledge)、ANT(行動者網路理論)、社會世界理論等STS理論的不同取向,探討科技、醫學、權力與知識的關係。由於對STS研究有相當強的經驗研究的基礎,因此本課程也希望透過對於科技議題的社會研究,瞭解不同的行動者如何行塑科技,並同時藉此帶入STS的理論。第二,本課程主要幾個性別與醫療相關的議題為主,並從中針對科技與社會之複雜關係進行討論,主要議題荷爾蒙、癌症工業與環保運動、在地的科技物研究(拼裝車、衛生棉條等)、以ANT理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傅大為,2009,《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群學。
2.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合編),2004。STS讀本Ⅰ、Ⅱ《科技渴望性別》、《科技渴望社會》。群學出版社。
3.陳恆安、郭文華、林宜平(合編),2009,《科技渴望參與》。群學。
4. 成令方(主編),傅大為、林宜平(合編),2008,《醫療與社會共舞》。群學。
5.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7.Hess, David. 1997. Science Studies: An Advanced Introduction. NYU.
(以下簡稱SS)
8. Sismondo, Sergio著,林宗德譯,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群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