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1804 農業全球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及上課參與 10
每週指定文本作業12篇 55
小組課堂報告 15
期末報告1篇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58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正慧

教育目標

農業全球化 (Glob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課程簡介: 對大部分人們而言,「全球化」已經不是一陌生的名詞。藉科技發達之賜,人們可迅速地互通訊息,悠遊各地,世界彷彿越變越小。資本的可流動性,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的崛起,全球市場的競逐已成為商場常態。好萊塢及其他強力的美式文化席捲全球,民族語言、在地文化、國土疆界似乎日漸消失。全球化已不僅是社會科學、管理大師、政商名流的時髦名詞,而是日漸根深蒂固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 的確,曾幾何時,我們吃的、穿的、用的、戴的,已在靜悄悄中被「全球化」了。然而,我們可曾真正思考過其背後深刻的意義? 一般而言,分析全球化的焦點通常是國際經濟、全球治理、民族國家、語言、文化等。在認同這些重要議題之餘,我要在這門課裏強調的是:其實,早在這一波全球化浪潮之前,「農業全球化」已在人類歷史中進行,且對人類文明的進展與革新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農業是立國之本,糧食生產不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關鍵,更是民族文化與歷史的情感所繫。當一國的農糧生產成為跨國公司縱橫全球的籌碼,或成為全球自由貿易下的犧牲品,或成為他國消費者的新奇食物時,這對其人民、族群、土地、環境、生態、糧食供給等是何等嚴酷的傷害? 在農業全球化的趨勢下,一國生產、他國消費的情形已是司空見慣。對糧食自給率僅有三成的台灣而言,要如何在全球蠢蠢欲動的糧食危機以及劇烈氣候變遷的挑戰下保障本國人民的糧食安全?這是本課程關切的另一個課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參考書籍:

在此選擇性地列出一些參考書籍,有號者我們會選讀其中一些章節,且已被列為指定參考書,被列為指定參考書的書籍不能外借,只能在圖書館內閱讀。

Raj, Patel著、葉家興等譯,2009,《糧食戰爭》。台北市:高寶國際。

柴田明夫著、孫玉珍譯,2009,《糧食爭奪戰》。台北市:商周。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台北市:商周。

Tom Standage著、楊雅婷譯,2010,《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台北市:行人。

Michael Pollan著、蕭秀姍 黎敏中譯,2008,《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台北: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Karl Weber著、顧淑馨等譯,2010,《美食有限公司:美國食物與美味食物的真相》。台北縣:繁星多媒體。

Dean Cycon著、林詠心譯,2011,《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9個國家4萬公里,一位人權律師的溯源紀實》。台北市:臉譜。

何榮幸、黃哲斌、謝錦芳、郭石城、高有智,2009,《我的小革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Elizabeth Henderson、Robyn Van En著、李宜澤等譯,2011,《種好菜,過好生活:社區協力農業完全指導手冊》。台北市:商周。

Vandermeer, John and Ivette Perfecto著、周沛郁、王安生譯,2009,《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破壞雨林的政治生態學》。台北市:綠色陣線協會。

Shiva, Vandana著、陳思穎譯,2009,《大地,非石油: 氣候危機時代下的環境正義》。台北市: 綠色陣線協會。

George Ritzer著、林祐聖 葉欣怡譯,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Pietra Rivoli著,洪世民譯,2006,《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台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農業全球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