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1816 家庭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閱讀教材導讀 30 3-4人一組,每組須導讀兩次,並提供導讀大綱。
課堂參與 10 出缺席狀況與參與討論的程度
影片討論與書面報告 10 個人書面以2000字為上限
期中考試 15 可以open books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52 人選讀,尚餘名額-1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巫麗雪

教育目標

這門課是社會學系大學部的選修課程,因此本課程著重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家庭這個社會制度進行理解與討論。由於家庭社會學的教科書多數以西方社會為關注基礎,因此本課程以國內外的學術期刊文章作為閱讀的文本,以台灣社會作為觀察的對象,有助於同學台灣的家庭制度與變遷,以及使同學具備連結理論概念與自身所處社會之能力,並養成時時觀察與反思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喻維欣,2009,〈第八章:家庭〉,《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伊慶春、朱瑞玲,1993,〈華人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遷: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華人社會的比較研究〉,頁 79-82,收錄於杜祖貽主編之《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香港中文大學與遠流聯合出版。
葉肅科,2000,〈第二章 家庭與婚姻:理論觀點〉,《一樣的婚姻 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文化。
Tsay, Ruey-Ming, and Li-Hsueh Wu. 2006. “Marrying Someone from an Outside Group: An Analysis of Boundary-Crossing Marriages in Taiwan.” Current Sociology 54(2):165-186.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2006,〈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33:1-32。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零年代與九零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 41-94。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34:115-145。
陳玉華、伊慶春、呂玉瑕,2000,〈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以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台灣社會學刊》24:1-58。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研究學刊》8:115-149。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201-265。
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分布與特性:以1990年普查為例〉,《人口學刊》17:1-30。
黃建忠、Irwin Garfinkel、韓文瑞,2000,“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Divorced and Separated Mothers in Taiwan: A Test of the Economic Independence Hypothesis.”,《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1):45-76。
李文傑、吳齊殷,2004,〈棒打出壞子?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連結機制〉,《台灣社會學》7:1-46。
Yu,Wei-Hsin, and Kuo-Hsien Su. 2006. “Gender, Sibship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Taiwan: Son Preference Revisit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8(4): 1057-1068.
Lee, Yean-Ju, William L. Parish, and Robert J. Willis. 1994. “Sons, Daughters, 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 1010-1041.
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觀點差異〉,《女學學誌》13:179-218。
紀玉臨、周孟嫻、謝雨生,2009,〈台灣外籍新娘之空間分析〉,《人口學刊》38:67-113。
王永慈,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之貧窮分析〉,《臺灣社會工作學刊》4: 1-3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家庭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