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1819 異質社會學專題: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參與討論、分組報告 20 會點名、主要看各組帶動課堂討論情況來給分
導讀 13 PPT簡報,主要看重點掌握與表現效果
提問 7 PPT簡報,主要看發問的適切性(relevance)
讀書小報告 30 共六份,每份5%,主要看授課吸收程度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83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友仁

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基本問題是:什麼是『差異』? 人們如何(不)面對/對待/創造/處理『差異』?其時空脈絡是什麼呢? 而這又如何影響人們,覺得自己是什麼的這回事? 下面列了幾種有可能(不)面對/對待/創造/處理『差異』的pattern: 1.分類,e.g. Focault on 瘋癲 2.汙名,e.g. 釘子戶,Goffman on 汙名 3.隔離,e.g. 精神病院、樂生院 4.消滅,e..g. 《現代性與大屠殺》 5.同化,e.g. 民族大融爐(melting pot)(?) 6.規訓,e.g. Focault on 規訓與懲罰 7.矯正,e.g. 中共on 法輪功學員,政治犯 8.容忍,e.g. Florida on “創意新貴”(Creative class) 菁英與”同性戀指數” 9.團結,e.g. 搖滾共和國 10.麻木不仁,e.g. Simmel on Blasé attitude 你覺得還有像什麼呢? 你覺不覺得,這是個有趣而重要的課題? 我們將透過《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這三個可能被人們視為『差異對象』或『差異化客體』之具體案例的討論、理解,來貼近、回應此重要社會學課題,以及你自身的疑惑。 本課程具體分三個「課程單元」來進行,分別由三位授課者講授,並就參與者在這三個課程單元的表現,進行成績評量(請參見以下評分方式): 張立本老師負責單元一《釘子戶》 蕭長展老師負責單元二《搖滾客》 楊友仁老師負責單元三《精神病》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科書
陳姃湲編著(2012)《看不見的殖民邊緣》,台北:玉山社。
陳惠敏(2000)《「瘋狂」的劇場:精神病人的互動與表演初探》,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蔡宜剛(2001)《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ndy Bennett著/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
Bauman, Z.(2001)Modernity and Holocaust,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楊維東、史建華譯(2002)《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有簡體中文版電子檔)
Castells, Manuel(1994)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Harvey, David(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臺北:群學。
Foucault, M.(1988)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New York: Vintage. (有英文版電子檔)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台北:桂冠。(有簡體中文版電子檔)
George Mckay著/黃孫權、邱德真譯(2008)《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台北:破週報出版
Goffman, E.(1963)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SIMON & SCHUSTER, INC.
曾凡慈譯(2010)《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
Harvey, David(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Lefebvre, Henri(1994)<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Lefebvre, Henri(1999)《接近城市的權利》,王志弘譯,台北:自印。
Mckay, g.著/黃孫權、邱德真譯(2008)《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台北:破週報。
Wicke, p.著/郭政倫譯(2000)《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揚智。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異質社會學專題:釘子戶、搖滾客、精神病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