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1899 司法與社會工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缺席 20
平時作業 30
期中考 20
期末考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2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必嘉

教育目標

1.讓社工人員知悉社工法律的交互關係。 2.社工人員應初步瞭解的法律種類。 3.與社工相關行政法的簡介。 4.與社工相關的民法簡介。 5.與社工相關的刑法簡介。 6.社會倡導、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的初步介紹。

課程概述

1990年代社會立法進入所謂的擴張期,社會工作介入逐漸地被納入相關法律規定內,而且比重愈來愈吃重。本課程主要在引導同學認識在主要司法領域裡面社會工作所被賦與的角色有哪些,以及探討特殊情境加害人與被害人的處遇議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陳慧女(2004),法律社會工作。台北:心理。
曾華源、白倩如(2009),司法與社會工作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28期,34-48頁。
陳毓文(2001),以社會工作的角度來看少年犯罪之預防與處遇。月旦法學,74期,85-95頁。
謝宜蓉(2009),以冒險治療方案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介入歷程與效果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徐錦鋒(2008),少年觀護制度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
陳若璋、劉志如、王家駿(2002),性暴力連續犯危險因子分析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期,1-38頁。
毛利甚八、魚戶修(1996),家栽之人。台北:時報。
李立如(2007),親屬法修正的軌跡-從父權體制到個人權益保障。月旦民商法雜誌,17期。
林秀雄(2003),我國親屬法之現狀與課題,月旦法學,100期,42-53頁。
韋愛梅(2010),台灣刑事司法系統對家庭暴力的回應與現況。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6卷第1期,135-162頁。
施慧玲(2004),子女最佳利益與離婚後親權之行使。收錄在家庭法律社會學論文集,221-259頁。
楊必嘉(2007),未成年子女權益之保護,輔仁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楊必嘉(2010),社會工作專業於家事審判的參與機制,萬國法律,第170期。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司法與社會工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