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2393 近代建築史(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5
期末考 25
平常成績 (報告, 出席 與 其它)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38 人選讀,尚餘名額3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文亮

教育目標

在操作基礎訓練接近尾聲的這個學期裡,我們將以 當代建築周邊 (理論) 議題 [issue],[現代、後現代、全球化、殖民現代性 …] 做為報告主題,希望幫助同學在築漸熟練操作之後,擴展知識縱深、練習建築周邊相關課題的「思考」,也練習建構可以連接自己的操作與世界的「理論」。 「理論」與建築何關 ? 狹義的建築理論,大致是許多人印象裡那種,引用一些哲學、文學理論,據此演繹出可做為某種「有道理的操作方法」前提的論述。不過,歷史上有許多人完全不談論這樣的「理論」,就可以做出精彩的建築作品。所以,狹義的建築理論,顯然並非成功設計的必要條件;講不出或看不出什麼道理,也並不等於「沒有道理」。但是,如果因此我們就以為,設計可以是「不講道理」的形式操作,這也並不符合事實,是一種偷懶的藉口。 「一切社會生活都是理論的,一切理論也都是真實的社會實踐。」[Eagleton, 1990: pp. 24] 建築當然也是如此。透過理論,我們才得以理解、演繹事物的變化;然後才能夠思考、安排我們的未來。所有人都依循某些「理論」而生活,「理論」是我們得以生存於世界的必要條件,這個世界不存在「毫無理論的實踐」[《西洋哲學辭典》, 頁. 380 - 381]。無論有無意識,任何作者,總是參照某些理論命題 [文化、價值 ......],想像、操作,並且創造形式。我們可以由此種觀點演繹出一種廣義的建築理論,一種「建構建築作品的形式 … 與其社會背景或脈絡間之關係的一種中介的實踐 [practice of mediation]。」[Hays, 1998: x] 何我們借助各種理論,界定、處理建築或設計議題;進而編撰作品的意義,發展實踐的策略。缺乏「理論思考」能力,我們就無法處理自己、建築與世界的關係,或者只能複製、加工別人所設定的模式,以一種模仿的方式存在。結果,不但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追不上別人;就像代工做久了,只會模仿,無能開創新局的台灣產業文化,永遠只能拾人牙慧、炒人冷飯。練習透過「理論」,來思考我們可以、應該如何與世界連接,這是我們必須練習「理論思考」的第二個現實的理由。

課程概述

本門課程裡的建築,是一種操作,也是一種理論的反思。 本課程會對照建築設計的技藝性,講解各代建築家,如何挪用當代其它領域的知識、技術與經驗,思考各種傳統或當代的問題,發展出對應的操作體系;幫助同學們,學習這樣的實戰經驗,在操作面上,得到一些處理眼前問題的啟發。無論有意識與否,所有建築家都必須預設某種「建構建築作品形式 … 與其社會背景或脈絡間之關係」的「理論」,才能連結操作與脈絡,建構自己專業實踐的意義。討論不同實例如何連接脈絡與操作,會有助於我們,反推連接自己的專業,與真實世界的「理論」。根據以上所述,我們把【近代建築史】課程的具體內容,區分為以下三個主題 ── 1. 建築與現代的脈絡 : 由歷史的角度,檢視全球或本地建築發展課題的相關脈絡。 2. 現代建築思考與操作 : 就流派、人物、作品與文獻,介紹近代建築的思考、操作、構築。 3. 知識論與史觀 : 對照現代認知與機制層面的脈絡,反思、建構自己的理論。 在第一個學期裡,我們會由案例的討論,輔以概論性的操作解說,幫助剛開始練習實質建築設計的二年級同學,由「讀建築」入手,逐步熟悉設計概念與實質操作的複雜對應。在列為選修的第二個學期裡,我們會針對一些近代建築發展歷程裡的專題,做比較深入的討論;希望選修的同學能因而思考操作與脈絡之間的多重關聯,認識自己所為,在現實世界裡所扮演的角色。除期中、期末考以外,兩個學期都各有三次書面報告;原則上,週二晚上有三小時課外討論時間。選修本課程的同學,必須修過【建築設計習作 (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Best, Steve & Kellner, Douglas, 1994/1991, 後現代理論 /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 朱元鴻 等譯, 台北: 巨流圖書; New York: Guiford Press。第一章 搜尋後現代; 頁. 17 - 54。第八章 脈向批判社會理論的重建; 頁. 311 - 361。
Frampton, Kenneth, 1999 / 1984, 現代建築史 /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蔡毓芬 譯, 臺北: 地景企業;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三篇 / 第四章 場所, 產品 與 配景術; 頁. 280 - 313。第三篇 / 第六章 世界建築 與 互動之實踐; 頁. 328 - 343。
Ghirado, Diane, 2001 / 1996, 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 / Architecture after Modernism, 佚 名 等譯, 臺北: 龍溪出版社;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引言; 頁. 1 - 42。
Jameson, Fredric, 1998 / 1991, 後現代主義 或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吳美真 譯, 台北: 時報文化事業; Oxford & New York: Verso。第一章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頁. 19 - 81。第四章 世界體系中的空間同等物; 頁. 129 - 164。
Tafuri, Manfredo, 1991 / 1987, 傑佛遜的遺灰 / The Ashes of Jefferson, 郭文亮 等譯, 收於: 逢甲建築 27, 1991, 頁.90 - 106。
Thackara, John ed., 1998 / 1988, 超物論 : 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 / Beyond the Object: Design after Modernism, 盧 杰, 朱國勤 譯, 台北: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Tzonis, Alexander, and Lefaivre, Liane, 2007, 批判性地域主義 : 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築及其特性 / Critical Regionalism : Architecture and Identity in a Globalized World, 王丙辰, 湯 陰 譯,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Munich: Prestel Verlag。第三章 1945年之後的批判性地域主義 — 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組成部份; 頁. 14 - 41。
郭文亮, 1998, Architecture since Deconstruction, 收於: 建築藝術 / Building Art, no. 1, 1998, 頁.97 - 112。
阮慶岳, 史 健 等, 2010, 如何現代,怎樣建築 ?, 收於: 阮慶岳, 2010, 下一個天際線 — 當代華人建築考; 頁. 299 - 30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近代建築史(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