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1學期-4189 吉藏《中觀論疏》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30 包含出席率、課前準備與課堂討論(各10%)
期中論文劃書 20 每次3頁左右的閱讀摘要或小論文,於第8週與第14週繳交(各10%)
期末論文 50 包含期末小型研討會論文發表(20%)、學期完整論文(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嚴瑋泓

教育目標

  隋代的嘉祥吉藏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學術地位,大致上可從兩個面向來理解。第一,他繼承印度中觀哲學的傳統,在鳩摩羅什、僧肇之後,以《三論玄義》、《大乘玄論》...等著作建立印度中觀學的漢地詮釋觀點。第二,他對《中論》、《百論》乃至於《十二門論》......等經論的注疏,除了作為三論宗理論基礎之外,也將其不同於印度的特別觀點揉入經典的理解之中。   吉藏的《中觀論疏》是中觀哲學傳入中國後以青目釋為底本之完整的注疏,不同於龍樹《中論》在印、藏的注疏與詮釋,《中觀論疏》除了保留了中觀學的基礎理論外,更展現了吉藏獨特的詮釋觀點。因此,透過此書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中觀哲學在中國被接受、理解與詮釋的脈絡,亦有益於我們把握吉藏對於《中論》之特別的哲學詮釋。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透過地毯式地閱讀,引導同學們從《中觀論疏》分析吉藏的哲學立場,梳理吉藏如何在龍樹《中論》的基礎提出特殊的哲學觀點,並反思其中理由是否合理。在課堂的動態歷程中,除了養成學生從文本中把握哲學問題的能力外,也透過課堂討論與論文寫作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
2. Kenneth K. Inada, Nāgārjuna: A Translation of his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Delhi, India :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3.
3. 隋•吉藏,《中觀論疏》;《大正藏》冊42。
4. 隋•吉藏,《大乘玄論》;《大正藏》冊45。
5. 《吉藏疏•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6. 沙門吉藏撰,《中觀論疏》(附中論),臺北:新文豐,1977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吉藏《中觀論疏》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