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3257 社會:城市與影像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到課率 25
口頭報告或課堂問題 30 學生由兩種作業自選一種進行
期中報告 20
期末報告 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95人,已有136 人選讀,尚餘名額-4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

教育目標

一座城市如何成形?都市的建築配置與空間改變如何影響生活於其中的人?一個都市人的情感、意識、性別、族裔、職業、乃至活動地區、社會行為與消費模式,和其都市有怎樣的關聯?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國際大都會,有何共通或互異之處?而影像作為當代最重要的文化生產形式之一,又如何呼應或建構城市的生活與文化?本課程期望以活潑且具有批判意識的方式,來探討都市這個微型社會的空間政治與文化論述等議題,並透過各種動靜態影像的賞析,培養人文關懷與反思。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Edward Glaeser。《城市的勝利》。台北,時報出版,2012年。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2006年。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凝視驛鄉VOYAGE15840:移工攝影集》。INK印刻,2008年二版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的形象表述》。麥田,2005年
姚瑞中+LSD。《海市蜃樓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田園城市,2011年
阮義忠。《台北謠言》。行人文化,2012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城市與影像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