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2學期-3358 社會:城市與影像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到課率 | 25 | |
期中作業 | 45 | 選擇期中三個問題回覆 |
期末報告或口頭報告 | 30 | 兩者擇一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95人,已有121 人選讀,尚餘名額-26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637 人,選上機率為-4%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教育目標
本課程從文化研究的取向,考察都市空間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並透過影像來幫助我們認識紐約、巴黎、芝加哥、拉斯維加斯、洛杉磯、東京、香港與台北等當代國際型都市的獨特面貌,更進一步探討影像生產與城市文化相互參照與彼此建構的密切關聯。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三/9,10[H103]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教師自主加選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郭任峯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約談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Lawrence Block。《八百萬種死法》。臉譜,2014年
Edward Glaeser。《城市的勝利》。時報出版,2012年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左岸文化,2006年
Doug Saunders。《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麥田,2011年
Richard Sennett。《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麥田,2003年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左岸文化,2006年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凝視驛鄉VOYAGE15840:移工攝影集》。INK印刻,2008年(二版)
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群學,2010年
吳鄭重《廚房之舞》,聯經,2010年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的形象表述》。麥田,2005年
阮義忠。《台北謠言》。行人文化,2012年
黃孫權。《綠色推土機》。獨立媒體,2012年
葉素科。《芝加哥學派》。遠流,1993年
吳毅平。《台北人》。時報,2014年
荒木經惟。《走在東京》。麥田,2010年
陳敬寶。《片刻濃妝》。桂冠,2003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城市與影像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