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2學期-5018 比較文學專題:跨文化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2 人,選上機率為99.9%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朱衣仙

教育目標

「跨文化研究」是近十年來在兩岸三地的比較文學界最為蓬勃發展的一個研究取向,中國大陸學界甚至已經在世界比較文學界的「法國學派」、「英國學派」兩道主流之外,以「跨文化研究」的取徑,開展出所謂的「中國學派」。希望透過這門課程,使學生認識「跨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與議題,從而發展出結合學生研究範疇的跨文化論述可能。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Meng, Hua (孟華).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1931-1949. Stanford: Stanford UP, 1996。
Meng, Hua (孟華). The Image of Westerners in the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Japan Amsterdam : Rodopi, 2000.
石光生。《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2008。
李慶本。《跨文化闡釋的多維模式》。北京:北京大學,2014。
周寧、周雲龍。《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跨文化形象學的訪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周寧。《跨文化研究:以中國形象為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主編)。北京:北大出版社,2001 。
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柯雲波。《越界與融通:跨文化視野中的文學跨學科研究》。台北:北京大學,2012。
段馨君。《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台北:書林,2008。
張隆溪。《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曹順慶。《跨文化比較詩學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陳平原主編。《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零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臺北:聯經,2012。
彭小妍主編。《跨文化情境差異與動態融合:台灣現當代文學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中國文職研究所。2013。
嚴紹璗、陳思和主編。《跨文化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比較文學專題:跨文化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