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第1學期-3401 文明與經典:耶儒佛對話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討論與隨堂作業 40 耶儒佛對話討論參與
專題報告 40 專題報告題目之擬定需先與授課教師討論
3. 平時成績 20 出席及課堂表現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14 人選讀,尚餘名額1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政文

教育目標

1.瞭解基督教、儒家、佛教的信仰本質。 2.瞭解耶、儒、佛跨文化視野的思維與人文精神。 3.比較耶、儒、佛之間的異同。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王政文,〈改宗所引起的家庭與人際衝突:以十九世紀台灣基督徒為例〉,《台灣文獻》,第63卷4期(2012年12月),頁3-32。
2. 呂實強,《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反基督教問題論文選集》,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06。
3.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4. 沙百里(法)(Jean Charbonnier)著、李國林譯,《中國基督徒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1998。
5. 邢福增:《文化適應與中國基督徒(1860~1911)》,香港:建道,1995。
6. 卓新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7。
7. 秦家懿著,吳有能、吳華譯,《儒與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8. 許地山,〈玉官〉,收入許地山著,楊牧編,《許地山小說選》,台北:洪範書店,1984,頁315-367。
9. 湯清,《中國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聲,1987。
10. 黃伯和等著,《基督徒與祭祖》,台北:雅歌出版社,1994。
11.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台北:商務,1981。
12. 尤惠貞、翟本瑞,〈基督教與佛教生命觀之比較研究〉,《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十卷第二期(2011年12月),頁109-138。
13. 嚴瑋泓,〈論佛教倫理學的「忍辱」與「寬容」:以「阿難受責」的案例為線索〉,《揭諦》,第24期,2013年1月,頁101-139。
1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第四講儒家系統之性格》,台北:學生書局,1983。
15. 牟宗三:《圓善論?第一章基本的義理》,台北:學生書局,1985。
16. 葛兆光:〈「周孔何以不言」?—中古佛教、道教對儒家知識世界的擴充與挑戰〉,陳弱水主編:《中國思想史新論—思想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明與經典:耶儒佛對話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