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0011 中文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含出席率) 30
期中考試 20
期末考試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32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淑貞

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 1、引導大一初進中文系的學生,透過閱讀詩歌、小說、散文與電影等不同的媒材文本,在各種文學的形式中尋找到一個專屬於自己的「詞彙」,去詮釋、定義個人生命中的「文學」。 2、藉由擴充文學閱讀的視野與角度,建立一種全新的思辨能力,使學生擅於對文本發問:「為什麼?」並能將之廣泛應用在「文學」學科中的各門研究或實作課程。 3、課程藉由基本的文本閱讀,首先建立學生對文學系統的知識性基礎。並透過實際的創作、評論與採訪課程,除了需進行「自己作品的創作」,還需透過採訪與被採訪的過程,組織、系統化自己的文學觀。 課程內涵: 1、本課程為上下兩學期的課程。上學期主要以散文與詩的閱讀作為入口。「散文」是學生在大學以前接觸頻率最高的文類。從「散文」中的「我」開始,大一的同學可以開始去思考「文學」中的「自我」面貌,究竟為何?如何寫作一篇「非作文」式的「散文」。這其中涉及到如何想像自我?如何陳述自我?應動用到哪些感知材料?如此可初步構築出「文學」最基礎的一種形式邊界。上學期的後半段,則進入「詩」的領域。「詩」是直面文字、與抒情、歌唱等本能有關,亦是文字高度藝術化的展現。藉由詩歌的引導,學生可以進入文字的遊戲,對文學的可能性展開多重的視野。本學期的課程著重在引導與創造,期望同學能藉此打破過去對「文學」的僵化想像,尋找自己的釋義。 2、下學期則進入小說與電影的閱讀。小說往往動用到歷史、新聞等各種敘事形式與材料,也涉及更為複雜的敘事技術。本課程將著重在小說作為一種虛構,如何在虛構的技術上,說一個已發生或未發生的故事。「小說」閱讀方法的提示,將有效地促使學生辨別文學、歷史、新聞等各種敘事型態不同的哲學性意義。後半學期則以電影影像的閱讀為主,希望透過更為立體的影像文本,能提供學生不同的刺激與思考。本學期課程著重在各種提問,期許學生能在大一的下半學期,訓練自己的文學思考能力。

課程概述

A班:該課程雖為大一共同必修課程,但對象是中文系的學生,故有其專業的考量。因此,授課內容,會配合中國文學發展的流變,使學生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從詩經、楚辭至晚清小說的概況,有基本的認識,另外,加強對文本的分析與解讀,能更細緻、深入文本的內涵,使學生具有專業的文學能力。 C班:本課程為中文系大一必修課程,亦為本系入門之重要基礎。學生甫入大學,學習方式亟待改變:必須由記誦式轉為思考式。本課程透過選文之講析,引導學生瞭解作品背後豐富之情感與深刻之思想,藉以幫助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尋求通透之解答。對於學生從事中國文學之研究,具有一定之啟發性。 D班:此為本系一年級必修課。教學目的在培養學生分析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能力、並理解中國上古中古英雄之形象。內容以講解先秦以迄唐代之敘事文為主。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黃錦樹〈力的散文,美的散文〉,《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台北:麥田,2015。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
周芬伶《散文課》,台北:九歌,2014。
奚密《台灣現代詩論》,香港:天地圖書,2009。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200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文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