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0482 環境倫理學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學習日誌 30
期中/期末考 30
上課參與、出席率 30
自我評量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4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趙麗玲

教育目標

一、認識影響環境倫理的因素(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 二、培養個人對於環境的良好對認知(環境正義、資源利用); 三、關注環境相關的議題和時事,了解其發生的原因和不同立場的衝突; 四、肩負地球公民的責任,落實永續發展的理念。人類以人本精神或為生存、或為利益去駕馭自然世界,形成認為「人定勝天」的行為以凸顯人類的勝利,直到大自然反撲、天災頻遽,人類始意識到其破壞自然在先,造成浩劫在後之互為因果關係。人類是自然環境中最大的破壞者;近年來,氣候變遷、酸雨、臭氧層破壞等現象,都是因為人類沒有節制的經濟活動與工業發展,使得地球的環境遭受嚴重破壞,資源被過度消耗自然的自淨,能力失去作用所致。鑒於近來環保議題與個人和社會生活越趨息息相關,人類應培養環境倫理的公民素養之目標:「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為使學生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各種議題有所關注,並重新審視人類對於環境的態度,以及試圖發展自我面對環境劇烈變化的方式,規劃本課程。 本課程著重在讓學生探討如何適當關懷、重視,並且履行我們保護自然環境之責的理論與實務做法。環境倫理學是以倫理學探討環境問題的學問,屬於應用倫理學的其中一種,並且也是環境哲學的其中一項探討的領域,是對於環境問題從不同的立場來分析行為的學問。從以往單以人類為中心的倫理學延伸到包含自然環境的倫理哲學,其中探討領域常包含法律、社會學、宗教、經濟、生態、地理等。以環境為中心的道德倫理探討,環境倫理學的主要種類: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 ethics)、自然主義倫理學(Naturalistic ethics)、人本主義倫理學(Humanistic ethics)、生物中心主義(Biocentrism)、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價值論環境倫理學(Axiological environmental ethics)、生物地域主義(Bioregionalism)、生態女性主義(Biofeminism)等。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Lester R. Brown (蕭秋梅譯)。1999。生態經濟革命。揚智出版
2. Ahmed M. Hussen (陳凱俐譯)。2001。環境經濟學原理。揚智出版
3. 102環境白皮書。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4. 歐陽嶠暉。2000。2000年民間環保政策白皮書。桂冠
5. 金鑒明、王禮嬙、薛達元。1996。自然資源保護概論。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保育出版社。
6. 薛達元 等譯。1997。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7. 朱錦忠。2007。環境生態學。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90頁。ISBN 978-986-150-629-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環境倫理學概論 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