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2163 台-中-港的城市再發展與居住正義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出席參與討論 | 25 | 主要視出席率及提問、回答問題積極度。 |
分組報告 | 30 | 包括期末上台做PPT簡報,和繳交書面報告,各佔15%,其中12%老師給整組分數,3%由組內同學互相給分。主要視分工協作、內容、重點表達、帶動台下同學情況。 |
個人書面報告 | 45 | 三份,每份15%,各2000字以上。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98 人選讀,尚餘名額-2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友仁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東海大學社會系與通識中心雙掛課程,主要關切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的城市再發展(urban redevelopment)、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與居住正義(housing justice)課題。我們從都市社會學的知識關懷和具體研究出發,在東海創造出一個學術討論平台,讓來自兩岸三地的同學,藉由城市案例的探討,有彼此交流、共同思考、批判對話的機會,從而梳理出各自的人文社會關懷。
本課程除了由授課者講授相關基礎概念之外,將具體討論七個重要城市案例:台北、台中、台南、上海、北京、深圳、香港。本課程最具特色的是,城市案例部分,每堂課邀請兩位熟悉該主題的學者專家,進行各一小時的專題演講,然後在第三個小時進行對談、提問與交叉辯論。這將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作為通識雙掛課程,本課程很歡迎陸生、港生同學參加。
除了演講、對談之外,授課教師將兼採「蘇格拉底教學法」,促進同學間與師生間的發問、討論與對話。
我們也將運用小組討論、專題研究、上台簡報的教學方式,社會系修課學生將混分成七個小組(也歡迎通識課同學參加小組報告),認領這七個主題城市中的「一個城市」。每個小組要負責:(1)在所認領城市的來賓演講完後,提出兩到三個發問,帶動QA討論;(2)以一個學期的時間,完成該認領城市的專題研究,題目由組員自訂,並在期末(期中考前兩周)上台做15-20分鐘的PPT報告。
我們鼓勵同學分工合作地做報告、到校外進行田野調查、訪談,小組專題研究報告所蒐集的資料,可轉化為組員個人書面報告的素材。
此外,課程還安排有紀錄片賞析和台中市校外教學。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二/6,7,8[LAN007]
修課班級:社會系2-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通識中心3379雙掛課程,社會系75人,通識45人 (1F)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楊友仁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週五下午2點到5點,於教師研究室(社科院社會系五樓)。請事先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主要教科書
本土出版社(2013)《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香港:基道。
本土研究社(2015)《供不得其所-香港長遠房屋策略新視野》,香港:本土研究社。
李承嘉(2012)《台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台北:五南。
周一星(2013)《城市規劃尋路:周一星評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縛龍、馬潤潮、章京祥編(2007)《轉型與重構: 中國城市發展多維透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夏鑄九(2015)《窺見魔鬼的容顏》,台北:唐山。
陳映芳(2012)《城市中國的邏輯》,北京:三聯書店。
陳映芳、 鄧永成、黃麗玲、[日]水內俊雄等 (2011)《直面當代城市︰問題及方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Marcuse, P.(2009)Searching for the justice city: Debates in Urban Theory and Practice. 賈榮香譯(2016)《尋找正義之城—城市理論和實踐中的辯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arker, S.(2006) 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Encounter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
Savage, M., Warde, A. and Ward , K.(2003)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 2nd Edi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王志弘譯,《都市社會學、資本主義與現代性》(有電子檔)/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台-中-港的城市再發展與居住正義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