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2797 都市計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上課出席率(包括綱要與提問領取) | 25 | 上課缺席一次扣2分,遲到扣1分;綱要與提問位於上課前一天午夜前領取扣1分 |
隨堂小考 | 15 | 針對綱要與提問內容之小考旨在要求同學確實預習;針對各組報告方向的隨機測驗旨在督促全組同學有齊一的進度 |
期末報告 | 50 | 包括期末正式報告,與正式報告後針對老師意見的修正版本之總評分 |
約談參與熱誠 | 10 | 約談的出席率與發言次數之評分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3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奇正教育目標
課程簡介:
對建築系的同學,號稱一位熟悉空間的專業者,城市既是我們視覺可及最熟悉的東西,也是我們最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東西。對於一般的同學,我們天天生活在城市之中,但
城市,是什麼?
什麼東西塑造了城市?
城市過去的歷史又是如何影響了城市自身未來的發展?
不同的城市制度(institutions)如何形塑了不同的城市形式?這一些差別又有何重要性?
城市如何演變?它的未來又將如何預測?有意識的城市形式經營如何可能?
本課程將透過課程探索前述的問題,尤其將由歐美城市的「規劃史」回顧中回看台灣的城市發展經驗,尤其聚焦於檢視城市的實質形式(physical form)—從市中心到城郊、從特定的領域到領域邊緣;本課程將帶領同學體驗到城市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與制度如何在空間中左右了資源與人、貨在空間中的部署,並透過歷時性 (diachronically) 的過程形成了我們感受得到的城市空間形式。
城市總是不斷地被營造(built)與再營造(re-built),沒有終極形式。從一個初始的聚落到大城市,持續的紋理與遺跡(layers)留下的總總線索,將成為課程理解城市的首要依據。城市因此有城中之「城」,城市中總不乏許多特別的領域—市中心、鄰里到郊區,每一獨特的領域都有其個別的歷史、機構與制度(institutions),持續的人口變遷,乃至於獨特的空間形式。城市過程(urban process)的結果就是極其豐富的人造文本(complex text of artifacts):由住宅到街區、由遊戲場到公園與廣場、由里弄到林蔭大道、由高速公路到看不到的下水道,城市既是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的實質表現,也影響著後續環境、社經的發展與變遷。透過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放、管制措施的設立、典章制度建立等,城市如何被營造的過程,也同時是城市中的個人與團體透過貼附或移除城市意義的過程。但也正因為如此,移植的城市規劃,無論是形式或制度,總不免遇到「橘越淮而為枳」的窘境。
課程概述
「都市」,是一種狀態、一種社會/產業/人文的再現(representation)嗎?那麼,「都市計畫」,又是什麼?為什麼都市需要規劃?都市規劃在作哪些事情?和建築設計又有哪些關係?……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3,4[C101]
修課班級:建築系4,碩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郭奇正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週二晚間 19:00~21:00 建築系館一樓ARC102研究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一) 何謂都市計劃
‧ 張景森,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臺北市:業強,民國82年。
‧ 王鴻楷、林子瑜、張景森(1994)《都市計畫法全面修法重點之研究(附錄篇)》,台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 Catanese, A. J. & Snyder, J. C. (eds.), Urban Planning, 2nd ed. N. Y. C.: McGraw-Hill, 1988
‧ Levy, John M., 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0. (Chs. 1, 5 to 8)
‧ 周志龍,〈台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的挑戰〉,《都市與計畫》,31(3):195-213, 200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計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